初识维也纳(第一次扫街)--四国行

标签:
奥地利音乐之都维也纳四国行镜头下纪实旅游 |
分类: 游记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查资料卡尔教堂是一七一三年玛丽亚.德雷沙之父查理六世為了祈求早日消弭黑死病(当年突发黑死病很多人遭殃),特命埃尔拉赫父子设计并建造,是维也纳十八世纪巴洛克时代的杰出建筑之一。卡尔教堂於一七二三年动工,歷时十四年的时间於一七三七年完成,醒目的蓝色圆顶高72公尺,是仿梵諦冈的圣彼得教堂所见;正面两根高33公尺的大圆柱,则是参考罗马皇帝图拉真(Trajan)纪念柱而成的,整体十分匀称,巴洛克建筑常见的夸大感反而被压抑,换得的是一股古典、沉稳的风情。教堂内部是採巴洛克特有的椭圆型穹顶,还装饰以罗特迈尔的湿壁画。这座华丽的教堂,令人惊异的程度远远超过平息黑死病,也因此证明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实力。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
25. 。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9.
40.
41.
42.
43.
44.
45.
斯蒂芬大教堂它坐落在维也纳市中心的中央,故又有”维也纳心脏”之称,教堂塔高136.7m,其高度仅次于科隆教堂和乌尔姆教堂,居世界第三。教堂始建于公历十二世纪,最早的建筑部分是现在的大门和左右两侧的门墙,为罗马建筑风格。哈布斯王朝统治奥地利后,又对教堂进行了重新扩建,修建了南北两座高塔。南塔先造,有136.7m之高,具有哥德建筑风格。北塔后建,又具有文艺复兴的味道。十八世纪时,大教堂又进行了一次扩建,同时对外面的墙壁以巴洛克建筑风格为基调进行了整修。在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几天,一场大火将大教堂严重烧毁,直到1948年大教堂才重新修好开放。二战后,所有的联邦省份都为它的复建作出了贡献。高大的南塔为歌特风格的典范之作,高达136米,在世界上排名第三,被亲切地称为Steffl(小斯蒂夫),教堂巨大的钟被昵称为普默林(Pummerin)。新年时,在奥地利广播与电视上都能听到普默林的钟声。铺反的屋顶上引人注目的由黄、绿、黑三种颜色组成的臂章图案以及代表哈布斯堡王朝的双头鹰。
还是我哥的广角头起了作用,基本全下来,当你看到这栋建筑时不知道你会被他折服吗?反正我是服了。
46.
47.
48.
49.
50.
51.
52.
哈哈,我没说错吧,出来的全是中国团队,问他们都说还好吧,另有人说法是,主要想把金色大厅内部拍下来
。看来还是我们的决定是正确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