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关西新围

标签:
赣南客家旅游边走边拍 |
分类: 游记 |
去年去了福建的永定.南靖看客家围屋,因此特想看看江西的客家民居--围屋是啥样?与邻省的围屋有什么区别?于是和朋友于本月21号下午三点十七分坐上了开往东莞的火车,到江西最南端的龙南县去看看客家民居最大的围屋---关西围屋。
火车奔驰在田野上,穿梭于城市.村庄,大山之间。看窗外一派秋收景象,地里的色块分明--金黄的.绿色的.黄绿色的,仿佛置身于自然界的画板中。身心颇为轻松。
买的是卧铺,其实压根就没睡,一直在观看窗外。经过7小时40分的旅行,火车提前5分到达龙南。
先说说龙南县---它位于江西省最南端,东邻定南,南连广东和平、连平,西毗全南,北接信丰,素有“江西南大门”之称,为赣南次中心城市。自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建县以来,已有千余年历史。
古为南野地,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置龙南县。据《龙南县志》:因县境北有龙头山,县城在山之南,故名。另据《郡县释名》:以县位居百丈龙潭之南,定名龙南。
火车站离县城近十公里,正好可以坐中巴进城,票价2元.
此时已是晚上11点半,下车就近找了家旅社住下,可以洗澡,旁边就是卫生间,房价原本五十,我们还价为四十,还不错,干净.安静吧。放下背包稍加洗洗就赶紧呼呼
早上起来背包整理好寄放在旅馆,在旁边小店早餐,吃完就到对面的车站等关西镇方向的车。
县城到关西镇约20公里,票价5块,询问过,每半小时就有一班车很方便。
我们就在关西围屋下,下车就看到这块牌子---蓝底白字“关西客家围”,这座方形围屋郝然立在眼前。
这是最佳的拍摄角度,正好看到一旅游团的人在拍集体照片
赣南围屋产生于明末清初,如今尚存500余座,主要分布在龙南、定南、全南以及信丰、安远、寻乌。
据史料记载:唐末五代时,中原衰乱,赣南因地广人稀,相对偏僻安静,因此,成为避乱者的理想栖身之所,大量中原难民拥入赣南,到北宋初年人口剧增十倍,外来移民已远远超过原有的土著居民,从而极大地改变了当时居民的成分和文化传统结构,于是,在此特定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中,慢慢地孕育出一个新的特殊民系——客家。同时及此后,从中原迁入赣南的客家先民或客家人,又不断往闽西、粤东迁徙。赣南比同为客家人聚居地的闽西、粤东地区,建县建州时间都要早的多,秦代时便设有南墅县(今南康或大余县内)。据《淮南子》载,秦世皇为统一祖国南疆,曾令大将屠唯率五十万大军,分五路进军百越,成功之后,其中便留“一军守南墅之界”。这是史书上最早所见中原汉人进入赣南的记载。这便是客家形成的渊源及前身,在以后的历史演变中,客家人构成了赣南居民中一个独特的群落,赣南围屋则构成了奇异的客家民居人文景观。(摘自百度)
围屋,顾名思义即围起来的房屋。其外墙既是围屋的承重外墙,也是整座围屋的防卫围墙。
这是围屋前的一池塘,水中倒影不错吧。
现存的围屋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龙南的关西新围、杨村的燕翼围、桃江的龙光围、安远镇岗的东生围、定南鹅公的田心围。
由于还要前往崇义的上堡梯田,没去其他围屋(梯田稻谷季节性很强,出来的少许晚了几天。
赣南围屋,从平面上可分“口”字形和“国”字形成两大类。其形制多是方围,也有部分圆形、半圆形和不规则形的。结构形式则既有三合土、河卵石构筑的,也有青砖、条石砌垒的。
站在城堡一样的围屋前,面对那两扇沉重的围门,及墙上的枪眼,突然之间便可以感触到,曾经在客居者的内心深处,有着远离故乡后长久无法消除的孤独感,那种漂泊他乡的深深不安。应该说,围屋是客居者复杂心态的写照,是他们留意生活环境,努力营造安宁生活的内心呈现。客居在安定的赣南山水之间,而那种对动荡与战乱的隐痛,一直成为他们世代不完的警示。
围墙外的稻谷已经丰收,地里跑着群群的鸡
进去参观门票十块。
关西新围,呈正方形,长宽均为88米,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围墙高约9米,墙厚2米,围屋四角各建有一座15米高的炮楼。关西围整体结构如巨大的“回”字,围屋的核心建筑就在中间的“口”字部位,其构造如同乌石围,是在客家民居“三进三开”特征基础上扩大为“三进六开”,从而形成“九栋十八厅”大型客家民居的典型建筑,共有主房124间。
关西新围的后面---山坡上拍的。
围屋具有坚固封闭的外围和严密的防御体系,对于天灾、人祸有着极其周密、精细的应对之道和防备手段。关起门来也可以维持相当时日的生存。一个大屋就是自给自足的小社会,保证了他们在深入蛮荒之地后的生存和发展。
看到图片后山上的移动铁塔吗?当地人告诉我们,在那上面就能俯瞰全貌,呵呵~我们马上就去爬小山试试。
山是上来啦,可铁塔的铁梯离地面太高加上铁梯上端笔直,一点弯度都没有,有点胆怯了,决定放弃。
就在山坡上拍吧。
来张近点的,嘿嘿。
时值正午,新围后面已经燃起炊烟(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