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用“赞”的后果》发表在《中国老年》杂志上

标签:
拇指向上向下后果 |
分类: 随笔 |

文章原文如下:
这些年“赞”的应用越来越广,在微信、QQ等平台上,群友手中那个拇指向上的表情,既能代表赞美、赞许、赞成,也能表示看过与尊重。此外,当我们每天面对群友以软件定时发来的问候时,还常常回个“赞”,将其当作一种敷衍。
我对“赞”的上述解释,说明说我对其的使用相当认真。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近日我在用“赞”与人交流时还是发生了两起事件,而且都带来严重后果。
第一件是几年前我们建立了一个文学群,成员都是喜欢舞文弄墨之人,帖子的内容大都是哪位又发表了什么文章,取得了什么成果,与大家共同分享。换句话说就是在一堆“赞”地簇拥下,享受被鼓励的乐趣。
日前又看到一位文友发了帖子,此人是真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早已功成名就,但仍笔耕不辍。为此,他在群里的帖子也就最多。因此人是我们这个群的核心人物,所以每当有他的帖子出现,大家都争先恐后地点赞,唯恐落在别人后面。但按时间推算,很多人都是尚未读过作品便将“赞”发了出来。起初,我认为这种做法也未尝不可,反正是向人家学习,先表态后拜读也算很正常,没想到正是这种认识让我铸成了大错。
过程是有一天当我看到这位老师的帖子后,便习惯性的先点了一个“赞”。幸好我在“赞”过之后还真想打开看看,可是当我打开帖子时,看到众人所发的表情都不是“赞”,而是流泪和小花圈的图形。此情此景令我大吃一惊,于是赶紧阅读老师帖子的内容,原来人家发布的是其爱人病逝的消息。
人家死人了我还“赞”,这成何体统?于是我赶紧往回撤。可是越着急手越哆嗦,用了很长时间,才看到“撤回”俩字。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好像他本人或其他网友已经看到了我的“赞”,所以没过几天人家便将我拉黑了。
对此,我没有解释,也无法解释,只能从中吸取教训。没想到没过多久又出现了一起与“赞”有关的事件。
不久前,我接到外省一家杂志编辑的电话,说他通过我们一位共同的朋友找到了我的联系方式,意思是看过我在其他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希望再有类似的稿子可以投给他们的杂志。
在纸媒十分不景气的情况下还有人如此抬爱,我自然是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于是,我们互相加了微信。对方还告诉我,为了让我对其杂志有所了解,马上就给我寄几册以往的杂志,供我参阅。
几天后,我果然收到了四本该杂志近期的刊物,匆匆浏览之后,我决定先给这位老师发一条微信,内容是“老师您好,寄来的杂志收到……”可能是倒霉催的,写到这里,我决定在下一句之前加一个“赞”,既夸赞这位老师的工作效率,也有对杂志本身充分肯定的意思。没想到就在我点“赞”的时候,手一哆嗦,竟然点到拇指朝下的表情。我赶紧寻找“消除”键,谁知忙中出错,竟然将微信发了出去。也是该着,当我在几秒钟后找到“撤回”键时,上面居然显示出“对方已阅读”的提示。
尽管我相信对方不会认为我如此无知和狂妄,居然以“拇指向下”所代表的意思看待人家一个省级刊物,可是我的微信却是如此。为挽回影响,我又写了一条微信,说明了上述情况,但对方一直没有回音。
此前,我与众人一样,一直认为“赞”就像拜年嗑,用在哪儿都不会让人讨厌。但在经历了这两起事件后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即“赞”本身虽然可爱又无瑕,但如果用得不当,效果便可能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