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中南海的一段往事

标签:
农耕春藕斋丰泽园 |
分类: 随笔 |
与我家先生一起整理《旧庭院之光——北京60处名人故居(纪念馆)游记》,找出一幅40年前我在中南海里拍的照片,回忆起当年的那段往事。
1982年,我去北京参加“化学工业部小氮肥财务会计联合学习班”,校址在长城脚下的延庆县,时间两个多月,成效是理解和掌握了“利改税”意义与相关制度,为企业财务制度改革开放做好了准备。

学习期间,主管部门除对我们进行业务培训外,还安排了一些素质教育活动,包括拜谒尚未对公众开放的毛主席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到人民大会堂参观等。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进入中南海,参观了位于丰泽园的毛主席故居,其感受当时是激动不已,至今仍历历在目。
去中南海那天,起初我和同学们都不知道去哪儿,直到所乘的大巴停在中南海西侧府右街81号门口,领队通知我们下车时,我才做起了美梦——“莫非是领我们进中南海”?没想到这个梦转瞬就成了现实。
中南海位于北京故宫西侧,她既不是北京最大的“海子”,也不及颐和园等奢华。这座被高高红墙围起来的院子所以令人神往,主要是自新中国建立,这里便成为党和国家领导机关所在地,也是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住所,我们当天的活动正是去参观毛主席故居丰泽园。
丰泽园是中南海里的院中院,位于瀛台之北,门上有乾隆皇帝所题的“豐澤園”三个大字。不过当时给我的印象是整个院子与中南海里其它建筑相比并不出众,甚至还略显寒酸。通过工作人员地讲解我才知道,原来这个院子始建于康熙年间,起因是按当时的定制,皇帝每年春季都要去北京先农坛祭祀农神,祈求上苍赐予风调雨顺的年景。其间有个环节就是皇帝要亲自扶犁耕地,表明自己重视农业生产。但满人本身不善农耕,于是每年去先农坛前,皇帝都要到与紫禁城一路之隔的中南海搞几次演耕,就是彩排,其演耕之地便在丰泽园里。据说面积为一亩三分,不知与俗语中的“一亩三分地”是否有关。此外,康熙还在这里栽了几十株桑树,在园子东南角建了几间小屋,作为蚕房,以示敦本重农。
这种帝王“亲耕”之礼在康、雍、乾所谓盛世的近百年里一直得以传承,于是便有了丰泽园的发达,但其目的毕竟事关农桑,而且还是演习,所以院子规格一直不高。
北京解放后,为带头执行党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毛泽东曾坚持不进皇宫、不进皇家园林。最后在不得不入住中南海后,又特意选中了与农业生产颇具渊源和乡土气息的“城中村”丰泽园,而且自1949年进城到1966年,一直在这里工作、生活了17年。
在我们参观时,丰泽园迎着院门的建筑叫颐年堂,是毛主席与中央领导召开小型会议的地方,新中国许多重大决策都在这里形成。
沿颐年堂廊道向东,便进入另一个院落,院门上有康熙题写的一幅对联,内容是“庭松不改青葱色,盆菊仍靠清净香”,这个院子也由此被称为“菊香书屋”,也就是毛主席当年的办公室和住所,现已改称“毛泽东同志故居”。该院落十分清静,只有几株古槐仿佛一直在记录和讲述身边发生的故事。小院东西南北各有房五间,我们参观的是毛主席所住的正房,其中左两间为主席生前衣物陈列室,陈列着大衣、风衣、衬衣、帽子、拖鞋等。让我们动容的是这些衣物很多都打着补丁,就连有的拖鞋都用麻绳密密地缝过,与丰泽园的陈旧倒是协调。
五间房子的中间是客厅兼饭堂。右面两间,一半办公,另一半是卧室。两个区域只用屏风隔开,以便按需要调整二者的面积。在毛主席所用的物品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他那张用了十几年的超大木板床,床板看上去硬邦邦的,靠墙一侧堆着与床一般长、能有一尺多高的书。据说这些放在床上的书都是毛主席经常用的,随手就能摸到,更多的书则藏于菊香书屋南侧的几间书房里。
又过了几道门,我来到“春藕斋”门前。此刻,我已不知道所处位置是否还属于菊香书屋,没想到在这里却享受到一份福利,即活动组织者告诉我们,经中南海管理部门同意,会议将为我们每人拍一张纪念照。那时相机还没有进入百姓家庭,而且即使有相机在中南海也不许拍照。为此,这张照片我一直保存到现在,一直在从中感受幸福、汲取力量。
后来我从资料中查得,春藕斋起初是皇帝演耕时休息的场所。为情景交融,乾隆皇帝曾将故宫中珍藏的唐代宰相韩悅所绘之《五牛图》存于这里,同时贮藏的还有蒋廷锡、项圣谟的两个摹本。
解放后,春藕斋一度被用作中南海周末举办舞会的场所,近年在一些报刊上经常可以看到当事人关于此事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