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指南!
(2012-04-27 06:11:07)
标签:
教育成长职业规划求职杂谈 |
在用《人生指南》这个题目以前,好奇心驱使我不得不上网搜索一下,还有哪个自恋狂会用这种冒着腾腾傻气的名字。
不出所料,有一篇是台湾“天帝教”的经文,还有一些是风水和星座的零星文章,只有在这些超验和神秘主义的语境下,人生才可能被“指南”。
另外有一篇希区柯克的短篇小说,你也能猜到他老人家探讨的是变态人格,结局一定会有个谋杀。他正是用谐谑的态度使用了“人生指南”这个词组,揭示人生于这个世道的悲凉荒谬。
这种荒谬感在我的人生也处处笼罩,在早年的求学生涯中,在课堂上我也特别偏爱非理性哲学,比如,著名的存在主义。理由是什么?好吧,你要真的让我讲出海德格尔和萨特在存在主义上有何明显的分歧,我也只能说,他们国别不同。
用《人生指南》实在是出于好笑的目的。因为多多少少,你跟谁探讨人生都不能太正经。还记得那句米兰·昆德拉引用了后为广大文艺青年们所熟知的犹太民谚吗?“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所以,我用《人生指南》这个题目只是为了搞笑。实际上,我并不想给你指一条明路。
我有一位朋友去东南亚旅行,她在某国的青年旅舍墙上看到了一句话,从此奉为人生圭臬:“别把人生看得太严肃,因为你也不会活着出去!(上天堂)” Don't take life too seriously, no one gets out alive.
好吧,人固有一死。严肃地想想其实挺沉重的,但是再仔细想想又会感到挺轻松。世界归根到底是公平的,我们又干嘛活得那么纠结呢?
我经年累月地和各种人探讨人生,接待过不同岁数的人——从十六岁到六十岁——总是会被问到,“我该怎么办?”
一开始,我总是重复地扮演着上帝的角色,后来,我觉得这样不是办法,上帝和神父们为此要失业了。还是上帝的归上帝,苏格拉底的归苏格拉底吧。
于是,我就降格为苏格拉底了。苏格拉底自知自己的无知,可他也知道如何通过诘问让智慧自明。
我又吹牛了,不好意思。我还没有上升到苏格拉底的境界,可以以身祭法,我只是变成了一个挑战者,希望“对手”能通过我的挑战,让他自己对人生的想法会逐渐自明和自洽。
与其说我是在帮对方提供“人生指南”,不如说我是在提供“人生解毒”。
下面,我们谈谈学习哲学的实际好处。
经常会有人问我哲学是不是胡诌,百无一用,当然我不会讲什么“无用之用”那套玄奥的废话,我通常会讲一个具体的例子:
比如说,有一个乡下女孩叫小凤,她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从小就被父母亲戚邻里教育,“女人的一辈子最终啥也别想,就是嫁一个好人家。”她生活在那样封闭的环境里,当然也就不会多想,最终可能也就嫁了一个好人家,“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但是,如果把结局改一下,如果她到三十岁都没嫁出去呢?你能想象她在那种乡下传统中所承受的压力么?多少流言碎语,多少白眼鄙夷,她的人生岂不是就这么毁了?
假如她嫁出去了,丈夫是个痴呆呢,是个暴力狂呢,是个短命鬼呢?假如丈夫对她还不错,她也一直没有二心,可是有一天丈夫外出打工,突然出事故再也没回来呢?她是不是也就跟着精神又崩溃了?有没有可能当场殉情?当然,你也可以说再找个人嫁了,但是守过寡的二婚女人会不会又低人一等呢?
但是,假如小凤能多读点书,她也许就有对外面的企盼,她可能特别喜欢文学、喜欢跳舞、哪怕是喜欢喝酒,她能有除了丈夫之外,别的盼头,她的人生是不是会好过一点?假如她再考上大学,来到大城市,又想出国,在国外又接触了基督教、同性恋、红酒品鉴、艺术品收藏,她人生意义的线是不是就会拉更长了,接触面变宽了,在尽可能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中,是否能接近于可以做出一种更好的选择?
所以,学习哲学的效用类似于此。一部哲学史向你展示了不同的价值谱系,如果你涉猎更多,往往可能有更好的选择,让你的理念有更大的开放性和包容度。
我并不是在讲哲学,而是在谈人生的纠结和苦闷。社会、父母和学校,给了我们单一的成功价值观,如果这条路走不通,我们没有那么成功,这种价值体系就会跟着濒于破产。我们站在旧价值的边缘,却还看不到新价值的曙光升起,照亮我们的脸膛,这就是一个转型时代独特而又普遍的精神困境。
再加上一些其他的综合并发症,人生就渐渐死结无解了。
这时候,要是有一本神奇手册叫做《人生指南》该多好啊!要是默默背诵,或者誊写两遍,就能释一切人间困惑,那该是多么令人热泪盈眶的神迹啊!
可惜就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