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功青年要向问题靠近

(2010-03-21 02:49:06)
标签:

发掘你的竞争力

教育

就业

求职

生涯规划

杂谈

转载几篇我自己的文章,经媒体编辑:


仅有“标准答案式”的优秀是不够的
 
假如把我们每个人比做一家传统的加工厂,我们典型的生意模式只是在做老套的来料加工,然后再把制造出的成品交给下订单的公司去分销,这样的生意在经济困局下会越来越难做,时局逼着我们不能再平稳维系下去,我们必须要改变,我们必须要向上游和下游产业链去探索、延伸,而不能做没有两端的生意,那样只是在出卖简单的体力。

知识是如何由来的,知识最终将应用到哪里去?在中国学校里传统的好学生也并不一定能够去探究这些问题。有些人只是在辛苦地背诵“标准答案”,然后做简单的知识加工,依赖这一点就可以名列前茅,然后他们再按照一般好学生的“标准答案”在各方面去塑造自己,最后成为一个“毫无问题”的标准优秀青年:成绩很好,任职干部,社团活动积极,英语和计算机方面的能力优秀,但是一问他有什么志向还是一头雾水。

这时候,基本的问题就浮现出来了。大学里的专业设置并非跟市场经济中的职位需求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不论一所多么好的大学,其专业设置遵循的都是最基本的学科逻辑,而现实的职业都是由复合型的专业构成,它遵循的是市场需要的逻辑。

例如,大学里开设的英语、数学专业,这些基础学科专业的同学面临着很大的就业挑战:学英语的人多数无法单纯靠英语来谋生,他们必须自己再发展出一种实用的专业技能与英语上的优势相配合;学数学的人最终大部分也要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具体行业,比如计算机、金融等领域,真正成为纯粹数学家的人少之又少,哪怕是要做一个数学教师,也需要把数学的知识与教育学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变成一种复合型的专业。

那么大学里的应用型专业如何呢?比如说工商管理专业,比如说新闻学专业,这些应用类专业也仍然是在遵循学科逻辑设立。要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首要的不是具备工商管理的知识,而是具有一技之长,首先得从基层的岗位做起,假如一个管理学学得非常好而又不具备任何具体工作能力的人,他是很难找到工作的;新闻学专业也是如此,仅仅学会新闻报道,而不关心政治,不关心财经,不关注民生社会的学生,在新闻领域也很难谋得一席之地。

成绩好是不够的,仅仅成为一个“标准答案式”的优秀学生也是不够的。尤其在经济不景气加重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今天,我们要找到突出重围的方式,就是要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新时代的“问题青年”。
 
 
在“有问题”的大环境下,装作“没有问题”是一种耻辱。我们不能永远是“答案青年”,指望着国家和学校再给我一个如何走的标准答案。“问题青年”要自己探索和创造出路。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这里的“问题青年”非“失足青年”、“堕落青年”的意思,其主要对应的是“答案青年”。打一个比方,“答案青年”就好像是一个配钥匙的专家,他只是拿来现成的钥匙,把它们按照标准规格配制出来,但是他从来没有见过这钥匙需要开启的锁本身,一旦面对真正需开启的新锁,他就立时傻眼了。而“问题青年”则是要通过实际演练面对锁、研究锁、开启锁成为真正的开锁专家,真正原创型的钥匙专家,这样面对未来不同的人生之门,他都能够通过探索和尝试去打开。这就是“问题青年”这个词的意义,我们需要敢于面对真实的问题,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定义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学习力本身。

用一句大家更熟悉的话来说明“问题青年”与“答案青年”的区别:他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一切知识的由来,都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的。当然,知识流传下来,是以某种“现成答案”的形式存在的,这让很多人有一种误解,以为知识学得越多越好。实际上,如果抽离问题,答案(知识)便没有独立的意义。知识学得越多,不见得越会解决问题,而很多知识是彼此矛盾的,如果不见其对应了什么问题,很难说谁对谁错。

我们学习知识,就要具备问题意识,多问几个“为什么,有什么用”,这样才能够学到真正的知识,并且我们需要去大胆地探究、应用、实践,这样才能复活知识的生命。

笔者去了不少的北京高校与大学生座谈,发现很多学生的共性问题是,他们希望在学校把知识学得足够好再去外面闯荡,问题是什么是“足够好”呢?如果单纯进行书本学习,这种足够好的标准是什么?获得博士学位?笔者认为要知行合一,真正的知识永远是在知与行的互动中推向前进的。不管知识学了多少都应该去不断地实践,不断地还原认识过程本身,犯错误,受打击,才能发现真的问题,获得持续学习的动力。

一些大学生不愿意学习的症结在于,他们长期没有知识应用的体验,也没有专业探究的好奇心,他们没有“问题”,这时候给他们灌输再多的现成答案又有什么意义呢?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培养学生对学习、对生活世界探究的好奇心,对获取有用知识的饥饿感。我们在传授现成答案方面做得太多了,在启发问题意识方面做得太少。

就像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推翻了我们过去很多对金融与经济问题的成见,教科书里的很多东西都必须改了,由于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经济基本造成了影响,消费萎缩了,我国的外贸订单也大量减少,对我们传统的依赖出口,以加工制造业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巨大的挑战,而且这些“世界大事”不再跟我们每一个学生没有关系了,这样的经济局势直接影响到很多公司的招聘计划,使本来就形势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

值此危机年代,更应该做一个“问题青年”。在“有问题”的大环境下,装作“没有问题”是一种耻辱。我们不能永远是“答案青年”,指望着国家和学校再给我一个如何走的标准答案;“问题青年”要自己探索和创造出路,并且用自身的努力给国家和学校带来新的经验、思路与希望。
 
 
在一个迅速变化的年代,按照过去的标准答案生活,是真正的风险。我们需要一种“问题意识”,能够看透这个时代真正的问题,在问题里发现新的机遇,预见新的希望和方向。


如何成为一个“问题青年”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如何成为一个“问题青年”。

前不久,笔者遇见了一位异常优秀的名校女生,她说想要申请国外常春藤大学的新闻学硕士,问我该怎么做才能加强她的背景,让她能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我说,就是去做大新闻,做有社会影响力的大新闻。但她反问我,那我还哪里有时间去考托福和GRE?

这就是一些在校大学生的一种思想病灶,他们永远认为标准化考试比马上就去做实现理想的事来得更重要,他们也认为升学比为理想而实践更加重要。假如她的梦想真的是成为记者,她不仅应该去理解自己对理想的需要,也应该去理解理想对她的需要——这就必须去面对现实的问题!

她的理想是成为一个财经记者,我问她,为什么你要成为一个财经记者,中国社会为什么需要你成为财经记者?

很多人容易回答前面一个问题,他们会说记者是无冕之王,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不错的收入。但是第二个问题,多数人很难回答得出来。

我说,假如你的理想是做一个财经记者,你有没有去为中国的股市沉浮思考过?有没有去采访那些坐上股市过山车的投资者是什么样的命运和感受?你有没有为中国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皱过眉头,想过对策?这时候,你就知道,中国为什么需要你去做财经记者,有哪些问题正等着你去面对和报道。

要想成为一个顶尖的记者,应该为新闻而狂,哪怕失去很多东西都不足惜,哪怕上不了常春藤大学,记者是用自己的新闻报道来说话的。要想成为一个顶尖的技术专家,就该为技术而狂,不管大学里的课程学没学到,你要想做成一个什么项目,就要能随时着迷地去自修。要想成为一个顶尖的销售专家,就要用实际卖出产品的数额来说话,空谈销售技巧都是胡扯。要想成为一个创业企业家,就要从此刻开始经营小生意,没赚过一毛钱,别谈如何赚取一百万!

在一个迅速变化的年代,尤其是在经济不景气,就业形势堪忧的环境里,仅仅是在照章守则,按照过去的标准答案生活,是真正的风险。我们需要一种“问题意识”,在问题里发现新的机遇,预见新的希望和方向。

即便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问题青年”的意识也具有明显的优势作用。

你通常在求职过程中会怎么做?一般人所采取的方式无非是投简历,碰运气。如果你能逐条地满足一家知名公司列出的所有招聘条件,那需要非常幸运。这时候,“答案青年”会想:没希望了,我没有能够满足他们的既定标准。可是“问题青年”会想:他们制订出这些招聘条件,到底是希望找一个什么样的人,去解决他们的什么问题,我能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什么独特的价值和贡献?

对,所有的公司都存在问题,都在面对问题,不存在问题的公司早就消亡了。像微软、Google这样的公司也存在着一些人尽皆知的问题:比如微软在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盗版问题,Google在中国面临着百度的强大本土优势压力等等。笔者并不认为你要靠一己之力去改变这种局面,但是假如你要去应聘某家公司,你能够对他们的问题有深入的了解,把这样的大问题化成几个小问题,在解决某个小问题方面,你有自己独特的研究,能够提供任何帮助改善的价值,这家公司的老板一定会拍板要你。大多数人都在准备应对简历筛选的“标准答案”,而对公司真正关心的问题熟视无睹,这时候,你只要做一点“问题青年”的努力,很容易脱颖而出。

永远要问“为什么”、“有什么用”,并且要勇于去实践探索,把自己从“答案青年”变成“问题青年”,这是危机时代特别需要有的一种人生转变思路。
                                                          ■   李令彬
                   中国教育报2009年8月26日7版 “生涯规划”


 

新书《发掘你的竞争力》上市

 雅思高分不如读语堂妙文


图书介绍 http://www.wanrongbook.com/2010/0127/631.html

 

图书目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180bcf0100gn22.html



在线销售 http://dzxiaofei.99read.com/product/detail.aspx?proid=640115


另,淘宝网上已经有店家销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