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就有希望——我的十年感悟之一
(2009-03-24 05:28:10)
标签:
大学不知道人生杂谈教育 |
读者“路”来信:Robin老师,我是某普通大学的一名大三学生,我看了您的书《大学不知道》,有新的感悟。我想问您,关于20—30岁这10年的人生,您能谈谈您的感悟吗?
一
谁能一眼看清生活的真相呢?往前追忆,首先能够想起的居然是大学时代的民间院训:“活着就有希望!”
总有那么一些不好的年景,校园里的悲剧时时发生,当时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说:“活着就有希望!”由于其简短有力的句式,相当朴实励志的内容,马上成为我们哲学社会学院民间推举的院训。
进入20周岁的那年,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比较大的一步。2000年对人们意味着很多没缓过神来的末日情绪。我自己也活在一种痛苦的个人心态中,我非常荒谬地失恋了——要说“失恋”这个词有点过于体面,恐怕连失恋都说不上,只是莫名地失望罢了。
这个问题要说得清楚恐怕要往之前再推十年,但我们只能轻轻带过。我能记得的开始场景,就是我在天津塘沽区的浪游。我也不知怎么就跑到天津去了,当时大概是第一或第二个“五一长假”,我要是憋在校园里会生出病来,我想出去透口气,可是又完全没什么像样的计划,临到末了,想到去北京或大连走一走,但是没有车票了,于是就“不知怎么”来到了天津。
当时买好了几天后去大连的船票,我便在傍晚在附近继续漫游,我记得走到泰达火车站附近的时候,看到一个公交站牌,我想要去一个名字看上去跟海有关的边远地方,于是乘上终点到“东沽渡口”的公车。当我从后排座位醒来的时候,听到乘务员开始用天津话嚷嚷着“终点到了”,四顾茫然,周围是一团漆黑。
那就是我二十岁生活的一种象征:晚上在赶夜路,不知身在何处,去向哪里。夜里,那附近只有寥落的灯光,我靠感受风的方向,一直走向海边。记得要间隔很久,才会有载着煤山的卡车从我身边粗重叹息而过,让我知道前边定然有一个货运码头,让我迷迷糊糊地有所期待,想去看个究竟。
我走的路上只能够感受到寒风刺骨,却看不见海的样子,我在幻想着一种银色的闪光忽然扑面而来。我走上一座铁路桥,脚下的步道木板很多已朽腐松动。“掉下去就摔死吧!”我心里想。
这时候,忽然传来海鸟的声音,像是在梦呓般的啁啾。那声音指引着一种温暖,让我很想家,带给我一种类似宗教情绪的体验。我在莫名奇妙的地方整整徘徊了一个晚上,直到天亮才返回天津市区。
前几天,我再去了一趟天津,可是也没勇气再找当年走过的路线,那属于那个年代,属于那种二十岁的时空,恐怕在今天已无法再现。
这件事情对我有什么样的“教育意义”呢?我开始学会去习惯性地“美化”自身的痛苦。假如我把一切遮遮掩掩,放在心里发霉,我就会变成另一副样子。可是我知道把这些故事拿出来晾晒,也可以把它们打扮得挺有气质。这段经历虽不励志,也不算什么旅游故事,却是我的一个重要的成长标志——那一年我20岁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