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不要那么好,多在更重要的事情上下功夫
(2009-01-05 11:31:54)
标签:
教育留学神童出路名校 |
1月1日去参加了北京新东方北美本科留学论坛,我对家长们做了一个简短的发言,大致上就是这么一个题目——成绩不要那么好,多在更重要的事情上下功夫。
什么是更重要的事情呢?就是人之为人的那些事情,就是你之为你的那些事情。
不论对于申请国外名校还是一生发展而言,基本健全的人格和定位清晰的个人特色都很重要,这些是比成绩更加重要的事情。
何以培养健全的人格呢?这在今天的学校教育大背景下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其实这一点本不神秘,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理论,也不是什么高标准严要求,而是一种教育的底线,就是让孩子们更加自然,顺应天性地发育长大。
可是我们的高考制度,我们的应试文化,作为一种强势的、主导性的价值观,把学生和家长们的成才意识都捆绑在分数上,一口气也松不得,大家都压力重重,烦躁难安,很少有人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和天性发展。
只有少部分的孩子能够幸免,这少部分的孩子就是我所谓的“问题青年”,是跟传统上的“答案青年”相对的概念。他们常被称为不服从体制的“坏学生”,可是我就要讲一讲这种“坏学生成功定律”。
传统的好学生是有出路的,他们的那一套出路早已高度体制化了;但是坏学生也是有出路的,因为他们觉醒得比较早,知道自己不适应于目前的体制,能在体制外寻找出路,能在成绩之外寻找个人自信的支点,在社会价值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他们中一些人甚至能成为社会上的潮流带动者;最没有出路的是那些“差而不坏”的学生,他们是传统考试制度中的失意者,但是却认为只有从考试中拼杀出来这一条血路,他们往往最没有人生出路感。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上名校,也不是所有不适应国内体制的学生都能念国外的常春藤。不管是否出国留学,不管是否能入读名校,这个世界上的一般成才道理都是一致的。名校如果说有什么价值,那就是它提供了一个更大、更系统的训练平台,如果你没上名校也不要气馁,自己手工定制自己的个性成才路径。
有位家长问我,孩子没有特长怎么去教育?
在我看来,特长是很难教育出来的。是教育就有三分毒,当我们要说去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会自觉不自觉输灌给他一些不太自然的东西,还是自然成长的孩子最绿色无污染。
孔子说: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第一,特长大部分是玩出来的,是沉迷出来的。你的孩子是否曾经沉迷过什么问题,但却老是被你打断,老是被你拉回到书桌面前?第二,特长大部分是总结出来的,而不是预设的。老是有家长妄想通过专业的训练给孩子一种特长,比如钢琴的特长、画画的特长……事实证明,如果这些没有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天性,而只是枯燥的培训,并不会成为一种所谓特长,只是给孩子多一种对熟练技能的倦怠。
任何孩子都是有天赋的,特长要顺应自身的天赋发展,只是这种天赋极为多元化,我们受传统教育出来的家长很难意识到和认同。
作为家长的更多责任是提供给孩子个性化发展的平台和空间,而不是替代他们做出人生发展方向的决定。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神童的新闻,这些神童的典型特征就是十来岁上大学。我不知道这样有什么意义?让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去跟十七八岁的同学去拼,他的人生到底是省了几年,还是少了几年?在我看来,走一样的路上比别人快几年并无多大意义,因为跟你竞争的也都还是比你岁数大的人,而不是你的同龄人。
这就是我们应试体制下主流的神童教育。如果我将来有个特别神童的孩子,我希望他是因为有所特长,而不是善于背书考试。如果他有大把省下来的时间,我希望他去依照兴趣自我发展,不管是搞写作、研究发明、做设计、学烹饪、造家具……
不是只有功成名就的生活才有意义,也不是只有成年人的生活才有意义。孩子们的成长有成长的独立意义,这些事即便对上大学一点意义都没有,对他们一生的幸福却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