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正是机遇
(2008-09-04 00:00:46)
标签:
教育 |
前几天,我跟一个朋友交流一些工作上的事情。他突然想起帮自己的另外一个朋友问有关留学规划的问题,接着他说自己也有留学的打算,预备去国外读商学院的MBA,问我有什么建议。
我说商学院录取是怎么怎么一回事儿,你的教育背景无可更改了,(要是再考去北大清华读研,其难度本身不见得小于上哈佛、耶鲁)考托福和GMAT要上一下新东方的班就全明白了,我也不是英语考试专家。我跟你讲讲怎么变成一个商学院可能青睐的人才吧。
但是我先问,你读MBA的目的是什么?
他说,自己的最终目的就是赚很多很多钱,达到财务自由的状态,最好有一家自己经营的实体。
我说,你的这个目标看起来很好很强大。但问题是我以前也讲过,好的目标就是要又单纯又独特——过于复杂的目标你没办法实现,等于没有;但是太大众化的目标等于是你并没有深刻思考过自己的独特优势,这种目标往往是社会习见强加给你的,还不是经过各种考验淬炼出来的心血结晶。
你想赚钱,但是通过什么生意赚钱?现在你的头脑里可能还没有一个行业的概念,具体生意的概念,甚至可以说,你还不是特别清楚自己是要创业还是要成为一个高薪的专业人士。
他说,对,我只是想赚钱,但是通过什么途径还没想好,在什么行业也没想好。我只是想过做金融投资一类的,可能会赚钱比较快,读商学院的MBA也有助于我实现这个理想。
我说,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以你目前的背景,能够被什么层次的商学院录取?出国读MBA的费用是相当高昂的,在你付出了几十万的资本进去,读出来之后如果并不顺遂心意,并没有一个合理的投资回报,你就不如把这些钱直接拿去做生意好了。我们很多人都在幻想可以通过读书改变命运,通过上名校结识一些高于自己层次的人,你有没有想过,假如你停在目前的状态申请商学院,可进入的商学院里,大部分都是跟自己抱着差不多幻想的人,你能在里面学到的也可能非常有限?
核心的问题,不是让商学院改变你,而是你要通过自身的改善来争取进入更好的商学院,这就我要讲的关键点所在。
他问,那你说我应该做什么?我应该换去金融投资类的行业工作吗?我应该争取进500强外企吗?我应该争取做到管理层的职位吗?
我说,不一定。你已经在目前的行业工作了几年,从事市场工作,做市场调查和数据分析,为什么要放弃掉这些已有的资源呢?你的公司是中国该行业的领导型企业,是海外上市企业,这种公司背景不是已经足够好了吗?
他说,但是你不知道,作为一家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其实公司里面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很多管理不规范的地方。我的同事里也有很多人都感到困惑,到底何去何从,职业上升空间在哪里?
我说,很好,这里边有大家都看得出来的问题,但是你等着谁来改变呢?多数人都是在通过等着、靠着或者匆匆跳槽来解决这样的问题,最终他们谁也没有帮助企业解决问题,也都只能是被失望的情绪反复折磨变成消极员工,成为企业里的老油条,或者在不同的企业、行业里总是蜻蜓点水,从未干过一件像样的事,没有什么故事可以拿来跟商学院录取委员会的那些人去分享。
如果你跳出这家企业,离得稍微远点,你就会感到她的伟大,如果你去看同业企业的发展水平,你就会明白,她在行业里边还是最专业的。如果你愿意研究那些老牌的五百强外企,就拿你的公司来跟他们做比较研究,看看中国著名民营企业跟他们的差距到底何在,这都是非常好的课题。这些课题研究有助于你获得独特的个人洞见,最后这些见解不仅有利于你帮助公司改善管理方式,有利于你个人的职业发展与迁升,也有利于你申请到最好的商学院。
说一千道一万,商学院看中的核心人才标准是什么?他们希望发掘和培养最具潜力的未来商界领袖。而你就是必须尽最大可能证明自己在商业方面已有最初的创见性和领导力,如此而已!
所以,金融投资行业也有大量毫无作为的平庸员工,500强外企里面也有大量拼命干活但每个都微不足道的螺丝钉,管理者中也有各种庸才,才会制造种种困境,让连你这样的普通员工都感到公司制度落后是那么明显。
人们总是不想靠自身的力量变得更强大,而是希望进入热门行业能让自己更强大,进入名牌企业能让自己更强大,获得管理职位能让自己更强大,殊不知这些只能成为强大个人的附属品和增加值,单独追求这些外在之物本身,只会让那些不得其门而入的人一次次更加失望,情绪反复扭曲而成为他们永远疼痛的心结。
我曾经见过一位学管理的学生,他哀叹道:“唉,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实在是太落后了,我不想再学这个了!”我不明白,他到底是想要说明什么。正是因为中国企业管理水平的落后,管理人才才大有可为啊!这种苦闷是一种小人物的目光短浅,是一种斤斤计较的渺小的得失心。我们整天研究些不着边际的深奥理论,却不能为公司创造实际价值,那到底是谁的问题?
困难正是机遇。你也许没有自己的目标,我不能空洞地给你树立一个。我认为你把研究目前公司遇到的现实困难就当作自己的课题好了。你不要只是把自己当作一个小职员,你要在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把自己就想象成是公司的老板,这样你就不会因为个人的得失太计较、太委屈了。你就会视野开阔,你看到这家民营公司,从前曾有那么多强大的竞争对手,为什么只有她活了下来?今天她身后还有诸多强手追赶,什么是她保持领先的核心竞争力?是产品力还是特色的企业文化?以这家公司为样本(她也曾是哈佛课堂上讨论的案例),足以让你看到很多东西,让你看到中国的整个社会进程中,民营经济怎样浸着苦水,靠韧的精神一步步壮大;你可以批判她的局限性,甚至人们探讨的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原罪”,对这类的时髦问题,你有什么看法?这里边你可以搜集到大量对比公司的信息,外企、民企,同业的、不同业的,你自己的脑子不够用,你可以围绕着这些做大量的业界调查和访谈,甚至你也可以就某方面请老板谈谈看法——如果你并不能找到那些大问题的解决方案,那不重要,你只要选择现实的一个切面,进行自己的探索就好了。最终你找到的解决方案也不一定能在企业真正实行,但是你自己知道就好了。你可以拿它来申请商学院了。
怎样提高你竞争名牌商学院的价值?当别人都以为要进去后才开始商业案例研究时,你早就从自己的独特资源入手了,你的研究就有独特的价值可以分享给未来的教授和同学,你不但知道商学院能给你自己什么,也知道自己能给商学院什么(在中国的独特商业研究经验)把这一点在你的申请文件中讲清楚,你就有别人都学不走的竞争力。
把这种意识用在你的工作上,你不但做一个市场专员,你在自己的位置上已经考虑主管们在想的事情了,明天你就会更容易变成主管。假如作为一个生意人,你大可不必漫天去找“最好的”的商业机会,只要想想你自己作为消费者遇到了多少麻烦、困难和问题,解决这些实际事情,就是你身边最好的商业机会。
当然,我能够理解明天要你做这些事情有多么困难,因为你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市场部雇员而已。正因为这么困难,出色的人没有几个,出色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标签,而是他们做常人做不来的事情。只要你一直抱着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而不是为难处而放弃,未来的一切就都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