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理想和不重要的事情挤在一起

(2008-06-15 05:58:03)
标签:

教育

 

Dear Robin,您好!
 
我是XX大学理工科专业大三的学生,面对大学毕业之前的又一次重大选择,我彷徨很久依然不能决定,我的理想是做传媒工作,可是本科专业与之相差太远了.
 
目前摆在我面前的选择有:


1.接受保送研究生继续读本专业.


2.进入外企工作.我的综合能力不错,大学里面的成绩和其他综合素质方面都不错,所以进入我有信心能进入像宝洁一样的公司工作,但就不一定能做到自己喜欢的传媒工作.


3.跨专业考研,我在学习上一直很刻苦,考试本身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太辛苦的事情,只是我不知道这样是不是就已经是徐老师说的"考研无意识".
 
所以,我恳请Robin老师能让我有机会和徐老师有更深入的交谈.


我已经彷徨很久,和家人无数次的商讨,甚至争吵,都没有能让我下决心,只因为没有没有一位让我信任的人给我一个让我信任的建议.
 
Robin老师,请您帮帮我!
 
迷茫的待业小青年
08.6.14

 
回复:
 
 
      你好,我是徐老师的咨询助手。希望我的个人意见可以对你有所启发。
 
      不知道为什么,中国学生那么多喜欢做媒体,而其实中国的媒体生态并不健康,在中国的大学里也开设了过量的新闻学院。我这么讲并非劝阻你做记者,也许更多有志青年的加入会令其气象一新,但是,我希望你能够试着去了解和接触这一行业,而不是通过幻想。
 
       在我看来,如果你希望继续读本专业并保研,毫无疑问,你就不必写信给我们。而如果你能够进入宝洁这样的公司,你的素质就足以进入中国最好的媒体。为什么你认为自己更容易进入快速消费品行业而不能进入传媒业呢?这是很奇怪的想法。你也许认为:“只要我的综合素质好,宝洁公司就一定可以进去”,这也不尽然,其实你还是应该对宝洁和其所在行业有更多的了解,而你要做这些准备和努力,用在传媒领域,你几乎同样可以进入任何一家传媒企业,如果你偏爱外企,中国的外媒中文版都已经很多了,这些都是你可以选择的机会。至于跨专业考研,考什么?新闻学硕士?几乎没有必要性。中国的新闻学院是学者、教授们掉书袋的地方。
 
        关于如何做记者,我已经过于热衷讨论这个问题了,《考研为了不入社会?》《再谈未来记者的学历问题》《把优秀青年变成"问题青年"》《发展关系以利于开展工作,以利于和不正当关系作斗争》在这些文章中,我已经基本谈完了自己的观点,你可以在我的博客中看到这些文章,也可以直接在百度上搜索得到。
 
       我所要跟你探讨的主要问题不在于怎么做记者的具体细节,而在于为什么我们要选择一种理想。
 
       从来信中大概可知,你特别希望徐老师能够亲自回信给你建议,甚至鼓励你去做某一种选择,我的问题是如果你收不到回信呢?你就会做不一样的选择吗?
 
       你也许会自己做出一样的选择,也许会迫于压力做出不一样的选择。我想说的是,其实你的来信也许更需要的不是什么特别睿智的分析,给你一个什么别出心裁的答案,而是需要一种肯定。因为我们中国的学生习惯,几乎在没有被肯定的情况下就不能做任何事情。
 
      如果需要别人的肯定而去做某一件事情,而不肯定就不去做这件事情,这样的理想是荒谬的。比如,很多人习惯说,我本来想做XX,但是我并没有学这个专业啊,或者我并没有考上这方面的研究生,所以我就不能做XX。这些完全是托辞。做某件事情,主要应源于你对某方面的好奇,并不由自主地开始探究这一方面的问题,你的志向更多应来自于内在的激情,而不是外在的条件,这样你就能够自动自发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去创造对进一步发展有利的外在条件,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这样说希望你能够理解,我并不是在就事论事地分析你的备选答案,而是希望坚定你自主未来的意识和信心。很可能做一个记者是并不适合你的,即便如此你也应该尝试为自己所梦想而付出,而负责。这样的尝试会有结果上的失败,但不是人生失败——这样你就知道原来人生是可以为梦想奋斗的,你努力的越多,限制就越少;你停在原地去想,除了惯性的人生轨道,这一辈子就毫无选择。
 
      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失败的代价是较轻的,不管多么不可能,为激动人心的梦想都值得去尝试。年轻的时候没有失败过,年长时候也不可能体会所谓选择的真正重要性。没有比较的人生是不可能自然长出智慧的。
 
       我觉得一年时间足以让你自我训练成为一个记者,再不济也可以进入宝洁公司公关部门整天跟记者厮混打交道。我回你的这一封信主要是想说明什么呢?为什么我们中国学生的青春梦想总是要跟许多不重要的事情挤在一起成为一个普通的选项?我们社会固有的意识对每个年轻人的思想压力实在是太大了。即便如此,难道过无趣的人生就明智?
 
       通过这来信的只言片语,我还看不出你有何做新闻的潜质,但是我不得不鼓励你去为梦想做出人生尝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