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这个女生的情况大概是这样:她起初打算留学英国,不幸家里生意有很大损失,经济条件恶化;她又打算外出工作,在酒店业干起,不幸她的父亲不允许她离家,更看不上她所要从事的行业——“去酒店?我女儿怎么能去干那种伺候人的滥行当?!”后来她经家里托关系暂时去了地方政府外事办工作,为了要转正,又被家里逼着去考公务员。她对我表示了一种很滑稽,但她自己却觉得是种严肃的担心,“要是我考不上还好,真考上了可怎么办啊?”
我说:“你故意考差点就好了。”
她说:“可是我已经考完了呀?何况我从来都很认真的!”
我说:“那你打算怎么做呢?如果最终还是努力了,又没考上?”
“他们还会为我安排别的工作吧。”
“那你给我打电话,是想我为你做什么?”
“我自己是想到外面去工作,我们生活的城市太小了,可是我又担心这样惹父母生气,他们如果不给我经济支持,我又可能呆不下去,最终还得再回去。”
“为什么不试试呢?说不定不用回去呢。”
“但是,万一失败了呢?”
“万一成功了呢?”
“老师,我父母不给我钱,我连出去的旅费都没有。你觉得我过年攒点钱再出去总归稳妥一点吧?”
“不能向其他的同学借吗?”
“我不好开口。”
“我并不是在鼓励你离家出走,但是我感到悲哀的是,你的状态正好像一个特别小的小女孩,你想要离家出走,却又不可能走远——而我所谓的“悲哀”是,你已经是个大人了啊!为什么还停留在这样的心态上呢?你的人格依附于父母,因此实际上你可以跟我谈论无限缤纷多彩的可能,但你没有任何选择,你只有一种选择,听爸爸妈妈的话——这就不叫选择!
“在你感觉到痛苦的这段经历中,你自己有没有什么总结?想想你的过去,父母是不是指派了你上什么大学,读什么专业,希望你留什么学;现在他们为你安排好了工作,逼你考上公务员,然后再指定你的婚姻,嫁给谁,怎么办婚礼,指定你生孩子的时机和教育孩子的方式……”
她沉默,然后她说:“嗯,你说的就是我可以看到的未来,但是我怎么办呢?”
我说:“所谓人格独立的基础,就只有经济独立,这一点同样适用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你在经济上要不断地跟他们伸手要钱,你在精神上就永远不可能自立。他们放出长线去,哪怕你在英国,哪怕你在月球,只要一收紧经济这根金丝线,你就得乖乖地回来做他们的听话女儿。
我倒不是鼓励你背弃父母,鼓励你一定要飞得越远越好,只是你现在所处的这种两代人的关系中,发展下去是病态的。这不仅不利于你自己,也不利于你的父母。你必须要有一段飞出父母巢穴的生活经验,这是一种人生成长的补课,你必须学会自己赚钱,为自己决策、对自己负责。哪怕后来继续回到父母的身边,你对父母是一种有尊严的孝顺,而不是一种绝对依附关系。反过来,长此下去,你在精神、心智上会更落后于你的年龄,有一天父母不再能荫蔽你,你会暴露自己的无能,你会怨恨自己的父母,怨恨了又没有出路,那才是一次精神上的彻底危机。”
“但是,我怎么说服父母让我出去呢?”
“不要说服父母然后再去做一件事情,很多事情你需要做出来了,然后才真正有说服力!你可以以旅游、以探亲,以会友等任何方式先出来看看,等你找到一份工作,再告诉父母不迟——也许他们不让你出来,就是好心担忧你找不到工作呢。”
“我怎么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把一份工作做好,就是好工作,或者就会找到更好的工作。我不能保证你找到一份好工作——虽然看我们的文字一定有助于你提高找工作的能力。如果你能找到可以做的工作,那当然好,这是你独立人生的一大步;如果你找不到可以做的工作,那多半是你的心态问题,继续找,或者即使你想回去也算不错,至少你出来走了一趟,回去嫁人也心甘了——我就是做父母宝贝女儿的命,幸运的是,我有这样一对什么都愿意帮我张罗的父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