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见了两个学生,有非常不同的感受。
第一个学生是在某民办大学的自考生,所学专业为商务管理。
我问“商务管理”是个什么专业,他说,就是经济学学一点、管理学学一点,市场营销学一点,人力资源学一点,财务学一点。我说,明白了,你们这个专业真是开得好呀,多么有野心的一个专业!你们出来之后都能做上总裁吧?
这是一个问题,在大专阶段开这类课程简直是胡闹,大专里也不该开什么法律、中文之类的基础专业,而应该开比如法务文秘、行政文秘之类的,指向某种具体就业职位的专业,提供相应专业的就业技能培训,这才是“大专”之本意。
他说自己也是这么认为,但身边的同学大多不抱此种看法。比如他们也听说过瑞士、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那些关于高级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例子,但是这不符合国情;在中国,你应聘还得看学历。
我说,他们认为这是中国国情,有道理。但是职业规划有什么用?职业规划根本上有没有用,要看它是不是有一定的预见性,是不是符合未来两三年的国情。做出这种决策时,你要试着去迎合和满足代表未来的国情,“代表着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国情;去满足即将被淘汰的国情,落伍的国情,就是不断在折磨自己,在追求不断贬值的人生价值——这才是最为可悲的奋斗方式!
像大专生一定要全力升本、考研才有出路这样的思想,必然是过时的。它也许昌盛一时,但是没有整天埋头升学的那些大专生不是也闯出了新路?大专生特别要有就业取向、市场取向,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特定的过硬的就业技能,光拼考试不是死路一条?
他们说这个社会看中学历,那些技校毕业生比有的大学毕业生起薪都高,这类现象不也已经出现?而且绝非什么偶然,只不过是中国的制造行业急需这种受过专业训练的技术工人,而很多大学生出来之后,却没有接受足够的训练,还不知道能做什么。
我觉得大专生也好,自考生也好,自称三流本科生的学生也好,他们也许有可以自怨自艾的理由,但是假如你走出来,没有什么学历以外的东西能够证明自己,你自然就会被认为比不过名校毕业生。但是假如你走出来,给人以自信,给人以感染,做过许多校园以外的活动,这里面证明了你自身的一些不寻常的价值和能力,那么同样的情况下,学历就不再有什么价值。
对于这些学生而言,体制性的问题已经存在哪里,问题是先学会自救。
(此文为充数发布于此,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