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in老师:
您好,我是开复论坛《希望泉》杂志的专题编辑Anne
,我们正在做一期关于考研方面的专题,也许我要问的问题并不是个人 的困惑,但是也代表了广大考研同学的心声吧。我个人是这么认为的 ,我知道Robin老师平时非常忙,希望你有时间能否看看我们的问 题,如果可以的话,说说你自己的看法吧,谢谢了!
现在大家都认为跨校会遭遇不公平,一方面是在改专业试卷 的时候,另一方面是复试的时候。现在很多学校复试分数的比例在加大 ,是否会加剧不公平。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你觉得现在学校是如何 选拔人的。想跨校考的同学你能否给提出一些建议呢?
回复:
我觉得跨校考研会遭遇不公平,这种担忧是有道理的 。因为中国的研究生录取制度还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不完善之处 ,目前的改变在于增加导师的权限和录取的灵活性,避免死读书而不适 合研究工作的学生混进研究生院。这种本意是好的,是有进步性的 ,但是一种改革如果没有相应的配套,也可能带来很大的负面效果 ,比如监督机制在哪里,学生遭遇了不公平去哪里投诉 ?从导师那一面说,如果招到了不好的学生,应该对他本身的声誉造成 很不好的影响,就是导师如果腐败,应当有严重的问责机制 ,也会相应地遭到严重的惩罚,甚至被除名。但是,在中国这方面的制 度建设相当落后,又有行政权力部门的个别人可能对录取施压 。归根结底就是没有用法规治理的制度,用权力进行人治的色彩太严重 。
这里说的是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我们见过一些例子 ,比如导师答应本校的学生(这个学生也许只是乖巧 ,并不是学术突出)只要政治和英语考到线上,就一定会录取 。这还算是不太严重的腐败,甚至被不少本校的学生司空见惯 ,视为正常,其实对于外校的学生已经是一种非常大的不公平 。研究生招生信息上写着的录取名额,尤其是比较少的一两个录取名额 ,可能已经被内定好了,这种情况下,外校学生并不知情 ,就可能会造成外校考生的痛苦。另外,对于非名校学生考名校 ,非本专业的跨专业考研,大专学历考生等,都可能遭到隐性的歧视。
但是,也不必过于担心,正常录取肯定会有的,只要你能很好地考出自 己的成绩。除此之外,我有如下的建议:
第一,立志考研的人一定要非常清楚自我定位。很多人是为逃避就业压 力而考研,这对进入非学术、非高技术类的职业而言 ,并不一定更有竞争力,反而可能使你丧失专业经验积累的宝贵机会 。很多种应用型研究生,以MBA为例,有实际的经验再去进修是更好 的选择。
第二,如果想要考研,要通过模考等方式,看一下自己的程度 ,有准确的学校定位,切忌目标过高,沦为长期考研不得志者。
第三,一定要在大学期间去目标学校考察一番,争取可以跟导师联络 ,很多导师会很直接,告诉你他已经没有名额了。即使不见导师也要跟 目标学校的本科生及研究生联络一下,多方打探信息 。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假如没有旅费,就从伙食费中省下来 ,或者兼职赚点钱。切忌把考研看作是第二次高考,还在信息不充分的 情况下随机填报志愿。
第四,想考研的同学一定要对专业有研究,有见解,争取在校内外参加 一些专业研讨会。有些人笔试名列前茅,面试被淘汰 ,他们以为遭遇了不公平,其实就是自身的表现糟糕 。死读书而没有见解或者表达不出来的人,可能就是不适合做研究生的 。而且你没有这样的专业能力,即使与导师联系,也不会受到青睐。
第五,可以尝试大胆地进行自我推荐。比如我在读书时有位同学考北大 英语失利,他直接给专业内另一个大学的某位名家写信, (前提是你读过他的论著,对他的方向感兴趣)。名家给他回信说 ,你的见解不一定对,但你很会思考,很有学术热情,我决定录用你。
总结起来,我的建议无非是两点:第一,要预先进入研究 。研究生主要不是照书本学习,而是做研究,本科死学习的人没有出路 ,体现不出研究潜质;第二,要主动出击去联络,获取信息 。做到这两点,具有这样的意识和素质的人,即使某些特定学校不要你 ,你也会有广阔出路。选择别的学校,留学或找工作 ,这些基本的意识和素质都是制胜的基础。
后一篇:留学建议:选校就像挑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