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知识不再改变命运?

(2007-01-19 03:59:51)

《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第2期有一个特别策划,题目就叫做《知识不再改变命运?》文中揭示了西南边远贫困山区、东南沿海富裕乡镇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近年来人们教育观念和意识所发生的一些转变。

 

在贫困地区,由于大学生就业难,开始触动当地人多年来对教育的信仰,上大学历来是农村学生拔掉农根,向社会上层流动的主要渠道,如今这条路显得不再那么灵光,大学毕业生不再是国家包分配的“干部”,而要面向市场,农村学生也成为大学生中的主要就业弱势群体。当地有句话,听来令人心痛:“当年是不上大学一辈子受穷,现在是上了大学马上就受穷。”

 

在东南沿海则不同,如在温州等地区,经商甚至是出国经商可以成为当地年轻人的另一选择,相比较挤上高考的独木桥,这显然成为一条更宽广的人生出路。这带来了知识教育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另一种贬值。这里的情形似乎是,当年是上了大学的相对富裕,现在是不上大学才更能致富。

 

相比较而言,教育在城市人群的心目中,显然还保留着接近过去几年的崇高地位。“不合经济规律”的狂热教育投入在北京、上海这些中国最大的城市里仍然存在。让孩子挤进各级重点学校,从而有利于将来更顺利考上名牌大学,仍是家长们殚精竭虑的追求。

 

中国以高考为核心的大一统式的教育体系并没有根本变化,变化的是整个时代。由于市场化带来了社会的多样性可能,同时促成了中国城市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当代人已经可以有多元化的价值选择和奋斗路径,例如农村人可以到城市打工,温州人可以到国外经商,这是社会整体进步的一个讯号;但是另一方面,教育对于整个社会变革所应起的作用却在变轻,这其实主要将对生活在下层的中国民众造成深度伤害。

 

知识不再改变命运——如果我们单纯传递给贫寒学子的是这样一种信息,那么这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说教。整个社会将走向一个更需要知识的时代,中国今天以制造业闻名世界;明天,一个更加富裕的中国却需要有更多的知识创造,并且用这些创造性的知识参与更高层面的国际竞争。一个民族对待应试教育的过分狂热和对于知识教育本身的冷漠,结局都只会是同一种悲剧。

 

贫困的农民家庭将做出最为实惠的选择,如果上大学将造成的是实际的进一步贫困,他们必然很少有人选择让孩子继续读书。这里边主要是政府的责任,如何保证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保证每个热爱读书的中国学生都有学上,而不成为家庭难以承受的负担?这是一个关系到整个社会稳定的大课题。

 

今天,农业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社会稳定的巨大隐患本不是在土地上的农民,而是城市失业人口;而其中最可怕的莫过于将农民引向城市,再宣告他们已经失业。不管是农民工也好,还是从农村走出的大学生,如果社会机制不能给他们以善待,不能提供给他们起码的谋生出路、福利保障和向社会上层流动的可能途径,社会的矛盾就将进一步激化。

 

谈论这些大问题总是让我们忧思,但其实这些或许是时代的转型之痛。如果我们的教育体系和社会体系进一步开放和多元化。我们求学不再只有通过高考拼进大学一条路,还有更多的职业技术学校、高等专科学院能够真正培养市场需要的对口人才;如果我们在就业时不总是那么看中公职单位,看中成为国家干部,也可以有多彩的就业选择……政府需要提供一系列的政策和体制保证,比如改革户籍制度,建立一体化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我们每个人也需要把眼光放长远,不能拿不合理的现存政策来戕害自己,要学会用跳出体制的方式自救。

 

计划体制下的教育和市场体制下的社会形成了错位,这是教育失灵的主要根源。知识不总是有用的,在今天它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有一种市场应用价值——可以最大化地满足变动的市场需要的活知识,才更能改变命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