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见了前几日文中提到的退学全奖博士生,她在国内读硕士阶段,也曾通过网申应聘过宝洁、欧莱雅等一些公司,最后都没有音信,不了了之,她也只好出国。
回国的这几天,她又不断投出简历,回应也很少,通过与她的交谈,才发现她的求职方式也比较陈旧,而简历基本没有特色性的卖点。她的感觉是在外企工作是她目前最好的选择,因为她的英语交流没有问题,只是她极其需要求职技术方面的指导。
我向她推荐了两本书,一本是中信社出版的《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一本是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外企高薪职位面试指导(上、下册)》两本书会在思想、技术和实用信息方面对她有很大的帮助。
(说到图书推荐,知道真的有人通过我的介绍买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同学们都夸我对光大哲学思想有一定的历史贡献,当然这个贡献要是定量,那就得用电子显微镜来看了……不行,还是看不见……)
说到求职,不得不提出一个问题:就是求职中的竞争意识问题,这是当代大学生在就业中比较缺乏的一种东西。我不界定它是什么,但可以举例一二:
昨天无意中看到电视上一个就业节目,中央二套的《商务时间》,一个北邮的前学生会主席,当企业老总问她最有成就感的经历是什么时,她回答说是手术后坚持参加高考,并考上不错的大学;当问她大学时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什么时,她又说,是作为学生会主席带领大家组织学校的活动,而同时她还在忙别的三件事情,可以多任务同时运行。
给我的感觉是太一般化的回答了,“高考是人生中的最大挑战”,“学生会主席领导一帮人前进”,这种东西太缺乏个色。那位企业老总给这个小姑娘设了一个逻辑陷阱,使她前后的回答自相矛盾,这且不说。就是这两个答案各自单独来看,也太过贫乏了。
这个女生曾经面试过外资银行,她一定要知道,去参与竞争的必然大都是名校毕业生,都是各种学生干部,这会那会的主席。而她的这两个例子对她自己或许重要,但是放在人群里根本就没有任何独特性,也或者是,她并没有深入地挖掘出更内在的独特性来,或者是,她不幸没能表达出深层次的独特性来。
她给人的信息只有两个:一、我考上了名牌大学;二、我是学生会主席。你是哪一个学生会主席?具体有什么业绩?有什么不同才是最重要的。
我还认识一个东南大学金融系的学生,她的职业目标也是进入外资银行。大三的时候,她或许可以进入西门子公司实习,而她的专业课还很忙,不知如何处理。
我对她说,从你个人的角度,外企实习很重要,专业课学习也很重要,好像很难区分轻重。但是,从竞争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就会很清晰:假设你每门功课90分以上,很厉害了吧?但是现在有一个北大的学生,他每门功课只有70多分,企业会要谁?东南大学90多分的学生比北大70多分的学生,一般人看来一定是北大的学习好,他们会认为是不是你的学校评分标准比较松?很重要的一点是,高考已经让你们分出高下了,两个大学不在同样的层级,在学院价值体系内寻找证明自己的方式,你要跟北大的学生竞争,永远没有出路。
你必须意识到,你立志要进入外资银行,你不是在跟周围的同学在竞争,你是在跟中国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的学生在竞争,就是这些学校的学生里边,也不是人人可以被西门子公司录用实习的,一旦你进入了西门子,并且你的工作能够被西门子的评价标准认可,你就真的会脱颖而出。为什么?因为500强外企虽然有各自独特的企业文化,各种用人文化的差异,但是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作为充分国际化的跨国公司,他们具有相似性的一般人才价值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市场化的标准,国际化的标准,是区别于学院式评价标准的另一套体系!能够在这里边被一个雇主认可,你就会被更多雇主认可,这才是你拼下去那些北大、清华学生的最重要的武器!
当然,500强外企的实习也很可能无聊,而你也一样不能放松专业课的学习,如果耽误课去实习回到寝室,你还要向同学借笔记,把专业学好,期末取得高分等等。但是这种轻重缓急的意识要刻在你的脑海里,因为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要应聘顶级雇主,你绝不能只做一个听话的好学生,使自己成为二流人才,找一些与学校背景无关的方面,提升自己的个人核心竞争力,首先竞聘进入名企实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后一篇:周六活动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