昵称:NQ
性别为:女
学历:本科
专业:历史学——城市传统与文化管理专业
职业:学生
工作年限:0
具体问题: 徐小平老师:您好!终于决定请求您的指点,我自己实在不够自信又太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以致现在已经大三仍让无法决定自己的目标。从高一到刚刚过去的暑假,我已经参加过新东方的培训7次,也在您的blog上拜读了您的文字。但是各种方向还是拉扯在一起,我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去。我的情况如下:我生长在北京,04年从某重点中学毕业进入XX大学历史系,在一个说实话明显是创收目的的莫名其妙的叫做城市传统与文化管理的专业里学习,还把自己四年的每个周六贡献给了一门汉语言文学的副修专业。至今四级565分,六级555分,现已成为一名预备党员。我知道四六级几乎什么都不代表,身无长物,一直存在一种危机感,周围的朋友或者决定考研,或者考雅思考G打算出国。今年我参加了杨军老师的三级口译的暑假班。但是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宿舍里的人大部分都在学日语,也大部分都在或明目张胆或不露声色的背着考研单词,加上奖学金各种评比的纷争。大三开学一个月以来,我似乎已经陷入了一种难以名状的孤立之中,让我十分难受。我不知道自己应该往哪个方向走。考研,是父母和老师的主要希望路线,但是若考则是历史或中文,我对自己缺乏自信。有同学说你看谁谁谁四级都没过还要考研呢,你怕什么?可是,考历史的,考哪里的呢?我是真的喜欢关起门来搞研究的人吗?或者就像其他人一样,只求个高学历或者像您所说的种种,我实在难以下定决心,考研,或者不考 ?考研,哪里?我该做什么?不考研,我将能做些什么呢?我如何能在纷繁的世界立足?虽然我也知道新东方的一些老师实在也是历史出身然后每日在家想“我为啥没工作”一年之后才来到了新东方。我似乎失去从前那样的魄力,越来越缺乏自信了。我暂时没有出国的打算,可能在大四暂时确定的是要考国家或者北京市的公务员,毕业后可能再试试对外汉语资格的考试,但是,我2008年毕业之时,是考研或者工作?已经是迫在眉睫要考虑的问题,所以请求您的指点,希望能期盼到您的回复。学生热切期待您百忙之中的答复!感激不尽! XXQ
Robin回复:
考研还是不考?这显然不应该成为一个那么热门的社会问题。泛泛而谈中国大学生是否应该考研,就成了口水问题。徐老师的指导思想是,考研一定要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不能盲目跟风。
所以,该考研还是不考,哪一条都不是真理,问题是你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在这一问题上,最重要的标准首先在于切合你的职业目标。
这是一种思维上的“哥白尼式革命”,以往的宗教学说告诉人们,太阳是围绕地球转的,但是哥白尼的“日心说”根本性地动摇了人们的思维基础,使人们对世界的很多传统看法彻底颠覆。在“考研还是不考”这个“小”问题上,这一观点在当代中国仍然具有颠覆性,一般的中国学生和家长往往是“学本位”的,以为上了多少学就决定这个人能找到一个什么样的工作,我们的看法恰恰相反,不应该首先按照自己在大学学了什么专业,取得了什么学历来决定你的就业目标,而应该以你的就业目标与长期的事业理想来决定你到底该学什么,也决定你不该学什么!
一个人在大学低年级,应该鼓励他做很多方面的探索和尝试。但是,到了大学高年级,仍然对就业没有任何感觉,妄图通过考研的方式来逃避或减缓就业压力,这成了中国大学生的严重问题,这不是上选,而是无能的表现。那些逃避就业的考研而不是面向就业的考研,正是我们所极力反对的!
依你的具体情况而言,有两种情况下你应该选择考研:第一做学术,第二欲进入传统的国有单位。如果你的目标是做历史学教授、城市传统与文化管理方面的学者,考公务员进入文化局等机关,进入博物馆、出版社这样的国有文化单位,你都应该考研,毫无疑问。学术工作需要你有长期的专业训练和深厚的研究背景;在体制内谋食,则要遵从一套体制内特有的规则,由于中国的国有单位,大都缺乏先进的人力资源评价体系,他们只能够用学历和专业作为筛选人才的核心标准。
如果要在市场环境下就业,你就需要更为清醒的头脑。调查了解职业进入的门槛,行业内执业的标准学历。有人说,在很多500强外企的新入职员工中,还是研究生多于本科生,比如他们的比例是7:3,抛掉某些研究性职位本身就需要研究生不说,就此认为读研比不读研更有竞争优势则大为可疑!第一,一个真正的人才会想,我为什么不成为那30%,从而不必再多学三年?第二,一个在行业内工作三年的人,是否比新科硕士毕业生更有竞争优势?对于一般性的商务工作,我可以大胆地断言,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并没有任何竞争优势,他们的职业起点也不会有明显的差异,这一点在市场化程度越高,人力资源体系越完善的雇主机构里,体现得越明显。
在这里,我们宣扬的不是“读书无用论”或者反对考研本身。比如MBA学历是商业管理者需要的标准学历,但是它需要申请者具有至少三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我们就鼓励过很多人参与进修。还有很多人困惑的是,我今后年龄大了,是否就不能学习了?我们要说的是,今日全球经济正越来越倚重于知识的更新和发展,任何一个幻想在学习上一劳永逸的职业人,必将被时代淘汰——问题不是学还是不学,考不考研究生,问题是学什么更有价值,以及进修时机与形式的选择问题。
作为一个大三学生,建议你以就业为第一选择。一年多的时间足以培养起相当突出的就业竞争力。我看到你的自述中较多着力点在于谈自己的英语学习,举个例子,假如你要以在新东方教英语为就业目标,而又不是教授“考研英语”,那么现在考研对你显然没什么价值。你应该做的是提升英语的实际能力,提升自身的表达能力,提升对自己选定欲教授课程的教学研究能力。在这方面要做的只是模仿新东方名师的授课方式,然后自己反复揣摩,摸索出一套自己的独特心得,反复进行教课的模拟练习,直到形成自己的魅力风格。
能够让你在毕业时获得突出竞争优势的是你要预先进入一个行业,并积累对行业的见解和经验。再举一个例子,比如你如果以历史相关为业,选择之一可以是做历史方面的图书出版。比如你登陆网上书店,打开报纸图书排行榜,或者走进大书店,看一看什么历史类图书正在大卖,搜集一下相关的书评或图书营销分析的论文,买几本畅销书自己回去钻研,向出版这些书的图书公司打电话,问他们是否需要编辅人员,文字编校人员或信息调查员,跟这一行的人打交道,参加每年的图书订货会和国际图书博览会,总结图书策划及文字编辑的经验。当你有了属于自己的见解,你可以在毕业时写信给一些图书出版公司,我对历史图书市场的认识,我对某一图书营销案例的分析,我的图书策划草案。这些属于你个人的见解和经验就是你求职时的核心竞争力。
这样,日语、证书、奖学金甚至学生会主席这些东西就会成为nothing,那些是用来评价无面目之人的东西,你只需要显示自己是一个英语教学专家、图书出版专家或任何你想要成为的专家,那些就变得极为次要。
你需要想的不是考研与否,而是现在就开始沉迷在某一行里。学计算机软件的人应该写几万行的程序,学新闻的人应该写几百篇的文章,要从事英语或对外汉语教学的人应该讲过几百堂课——哪怕只是讲给自己或小猫小狗听。问题不在于你学了什么,还要不要再学什么;问题在于你做过什么,会做什么,它们决定了你是谁——以及,凭什么我要雇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