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key Mouse和紫曦都是我的老博友了,因此为你们澄清我的观点:
[匿名]
mickeymou
可是现在的招聘广告,常常是要本科的,年龄在35岁以下的,像我们这些大专生连应聘的资格都没有,而且,像我们当时的分数上本科也可以了。
中国人太多了,又腐败,就业难啊!
回应:
其实,我认为用“大专生”这个概念来打击自己,是一种无谓的自我折磨。不得不说,我们见过的大部分“大专生”是意识落伍、自信崩溃的。我认为,一方面这是教育的体制性弊病,大专教育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沦为本科教育的残次品;另一方面,这些悲惨的大专生,他们的自卑也源于自身,源于他们对“大专生就是不行”这一无耻论点的无意识认同,当你自己都认同“我是大专生,我就是不行”时,事实上你不可能行。
但是,我们也见过另一些大专生,月薪过万,工作在各行业的500强外企或快速发展的私企中,其共同特征在于,他们都有作为市场稀缺资源的一技之长,也就自信满满——事实上,这跟是不是大专生没有联系,所有人要想在这个市场经济时代获得个人成功,都要遵循同样的规律,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北大或者哈佛的学生,假如他没有不可取代的特殊专长,也会在市场竞争中沦为平庸之辈。北大或哈佛的背景只是为他培养这种能力提供更多的机遇,而不是他的成功本身。
招聘广告中的学历要求只是招聘中基于效率原则的考虑,如果没有这种门槛,就会像我今天收到的信一样多,根本看不过来。如果你胜任那个工作,你就应该大胆地投入申请工作中,说明自己胜任这一工作的理由。你或许需要一些特定的求职技巧,但是你别无选择。请参看我的那篇文章《没有任何相关背景下的一次卓越求职》,这不是一个“特例”,这是那些出色的人经常在做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讲,这样精心准备求职就是一般规则,就是惯例,而对于大多数并不出色的人来讲,当然就是特例!
一个充分市场化的企业,要学历是没有任何用处的,他们要的是能够创造更多利润的人才。你要告诉他们的主要的应该是,我能胜任工作,你必须自己主动把这些展现出来,而不是等着他们发掘你,给你一个作为同情弱者的特殊机会。
有些人会反驳说:我看到的那些招聘单位就是看中学历,不看中特长,那是他们的悲剧,不是你的;如果你去应聘这样的单位,就成了你自己的悲剧。我们经常在讲,看一个企业最基本的就是要看其市场化程度,因为市场经济里的核心价值观是透明的,你非要闯进暗箱里去与别人捉杀,那是你自己的选择。
中国人是太多,但其实专业人才太少;中国是有很多腐败,但烈火炼真金,乱世出豪杰——我不说自己是豪杰,呵呵,但是假如中国的职业和教育咨询行业已经足够发达,建立了高标准,已经规范化,像我这样的江湖游医,还哪里有什么用武之地?这就是我和你的态度和观念的根本不同。
[匿名] 紫曦
楼上的极端了点大学生活是一种经历,
成长的过程中总是充满诱惑,挫折,惊喜,失落,和上不上大学没有关系,不上大学就能洁身自好拉??追求文凭不能极端,反之也不能当它不存在把,拿文凭至少可以少奋斗很多年,省很多弯路,这难道不是追求么,走上社会只要多锻炼能力就好了
robin写的只是个例,就因为是个例才拿出来写,看的人别把个例当共性,不信你可以试试,但提醒你,人生可只有单程车票
[匿名] 紫曦 2006-08-27 11:30:00
汗 我说的是楼上的楼上 这么快的发言
robin的意思是如果已经处于这种状况的应该怎么做
未处于这种状况的还是常规点比较好。
回应:
坦率地说,我对紫曦的解读(只是个例)不太认同。
不要忘了,当我们提到“成功”这个词的时候,这个词具有无可置疑的功利主义色彩,它是极其外在化的。当一个人自己很快活,但是又穷,又没名气,也没有地位,我们可以说他很快乐,甚至说他活得幸福,但是我们一般很少说他“真的很成功”。所有的人都很有钱,那一定是货币贬值了;所有的人都很有名,那就是谁都没名,或者大家都改成一样的名字了,都叫“张三”。
“成功”这件事,主要指的就是少数人的事情。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成功是特例,不成功是一般。看起来,成功的人各有各的不同,失败的人却各各相似——的确如此。一个有价值的职位空缺,总是有大量的人在挤破脑袋竞争,一个人成功了,所有其他人在这里都失败了——成功是特例,失败是一般。
但是,不要忘了我们的工作就是在探讨“成功模式”——成功是有规律的,否则我们写的任何问题,对任何读者都不可能有任何借鉴意义。
比如,看起来每个极其成功的人都有各不相同的特长,但是,“成功的模式”就是他们都有特长,而那些失败的人大都没有。比如,从思维模式上来说,成功的人主要想的都是如何成功,而失败的人主要想的都是如何避免风险——这是一条近乎绝对的规律,是我阅人无数后的心血结晶!每个人都可以对照一下,看你自己是想成功机会用的心思更多,还是想避免失败用的心思更多,你是哪种类别的人,就此一目了然了!
成功的人总是在想,我怎么样能够赚更多的钱,获得职位提升,怎么样能够创业,遇到问题,他们会想解决问题的方式,绕过障碍的方式。比如,假设我是一个大专生,要去找工作,我首先会想到的是哪些我心仪的机构没有那种可恶的学历歧视,我首先会去应聘这样的单位;如果我确实喜欢某份工作,但是招聘信息上规定了学历的限制,我会想我要试一下,看有没有绕开粗暴的简历筛选的方式。我看到的是机会,解决的是问题,很可能靠这些就避免了重回大学再读两年的青春浪费。但是,有些人的思维一定是,哦,那我就回去读两年试试,再迈过这个门槛——他们看到的永远是问题,解决掉的是自己。
在具体的工作上,他们考虑最多的就永远是工作的稳定性,如何避免被辞退。殊不知,最大的稳定性不是国家权威,不是行业垄断者给你的稳定,而是你自己的专业能力,只要有这东西,你在哪儿都可以干,中国没机会了,在地球另一面也行。
换种说法,成功的人是极限思维,他们总是希望挑战极限;失败的人是底线思维,他们总是希望守住底线。
这就是规律,这就是一般性!对于那些有所成就的人来说,这是他们的习惯,共同点;但是从整个人群来说,这些家伙就成为了“特例”,因为成功的人在人群中总是少数。
所有的人都比原来更成功一点,成功者的比例会在新的高度上一样维持不变,但是社会在整体上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