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和一个在 徐老师博友会中认识的北大学生聊天。
和他的聊天非常愉快,这是个有为青年。在那个年纪上,他有着对前途清醒的认识,有些很独到的创意和想法,言谈举止给我以在和大人讲话的成熟感。
他曾经想学管理,但是知道管理这东西不跟行业结合往往是空的,所以放弃了工商管理,选择了学一门实际的理工科专业。中国的大学本科里有一门叫做“工商管理”的就业冷门专业,请大家对此保持警惕。各行各业的实际管理者们,最可能的情况是各行各业的核心业务人员出身,比如IT业的管理者,最可能是从技术人员(程序员、工程师之类)出身,新东方的管理者,大都是英语教师出身,对于任何行当都是如此,他们可能上过MBA,但是绝少本科阶段主修什么工商管理!
或许要成为管理学者的正途是从本科阶段就开始“研究管理”,但是职业经理人的标准发展通道绝非如此。
尤其是那些本科阶段学了乱七八糟专业的人,在毫无工作经验的背景下直升读“企业管理”专业的研究生,他们幻想这样就能有一个投身商业社会的高起点,每想到他们的就业前景,我都痛苦得想要去求助于心理医生。
这个北大的学生也在苦学英语,想要出国去继续读书,将来以技术背景归国创业,我相信他的理想一定能够实现,即使无法实现,他也会在毕业时进入好的外企,这样能够清醒认识社会形势并为此积极准备的人,他们怎么不会成为明天职场的宠儿?
北大、清华的校园里多的是没有接受过职业意识启蒙的人,这是他提出的问题。那些人都曾经是各省的状元、榜眼、探花之类,但是很多人在大学里迷失了自我,比如既往的优势不再,遇到各种挫折,也就沉迷于网络游戏。另一个问题是,他们可能选择过多,因此特别缺失自我定位意识。
校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我们所处的特殊时代,涌现出了一大批市场经济下的草莽英雄,他们并非名校出身,没有可以耀人的学历背景,又由于中国教育特定的落后性,常常会使这些名校毕业生在明天的就业市场上感受到巨大的心灵落差。名校当然是无可置疑的优势资源,但早已不是什么垄断性的就业竞争力。
可以预见的是,明天的“武小峰们”将越来越丧失新闻效应。
我认为针对名校毕业生并不需要非常特别的咨询,他们一般需要的是心态调整,不要有科举中进士了就可以飞黄腾达那种落伍心态,要立足明日商业社会,成为像在校园里一样的宠儿,就必定要和非名校的学生一样要在观念上与时俱进。按照现实社会对人才的真实要求来武装自己,而其实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无论什么学校背景的人并无多大差异。
《从优秀到卓越》一书的作者吉姆·科林斯曾经指出:“优秀是卓越的大敌。”因为优秀常常会使优秀者陷入自满,极力维持既定模式,不敢冒风险突破自我,走向真正的卓越。
如果一个人意在追求卓越,他自然会意识到,仅仅北大毕业是不够的;那些非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会意识到,卓越与优秀的分野是如此之大,这正给了他们异军突起的绝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