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转行”的知识扫盲

(2005-12-28 10:49:46)

据一项调查统计,中国有过半数的在校学生并不喜欢自己所学专业,而其中又有相当部分人有在就业或升学方面的“转行”打算。

根据我随徐小平老师所做的咨询实践来看,如果把所有咨询者千差万别的困惑不完全地归结为一点,那么对这一点最接近正确的归纳就是“转行困惑”。

我曾经在采访中遇见过这样一个极端的例子:小Q是某名牌师范大学的生物学本科生,她痛恨自己所学的专业(但是居然被保送中科院生物所直读博士!)当我问起她为什么当初选择生物这个专业的时候,她的回答令我惊诧。她说:当初在高中时,我最差的一门功课就是生物,所以我就是要通过大学四年,把这个薄弱环节补上!

请反思一下我们整个中国的教育思想和招考制度。我们的教育思想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人才,而我们所收到的现实效果却常常是所有学生都变成了“平均发展”的人才!我们的招考制度竟然能够录取一个生物学成绩很差的学生进入生物系,只是因为她的平均成绩很高;而更为离谱的是,作为我们国家科学领域的最高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居然因为这孩子的“综合素质”很好,竟把她录取为直读博士!研究生的录取体制里,到底有没有一丝一毫的东西是考查申请者的理论研究热忱和专业研究潜质的呢!

再追溯到高考的志愿填报,回想一下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们是如何合谋为学生选择专业的:大部分从中国高考中走出来的人,当初选择一个专业,几乎都是通过一个名词来判断这个专业的,比如法律是热门的,哲学是深奥的,图书馆学是冷僻的,我们选择的太过仓促,知道的知识实在是在常识水平以下,而在中国绝大多数的高校里,一选即定终身——想转换专业?你再去考研试试!

从大的方面来说,这种一代大学生入错行的痛苦——他们在抱怨、在迷失、在无谓地进行身心消耗,将会降低整个民族的人才竞争力,这样的人才即使未来适应了“社会现实”,也是很难具有创造性的。那么,就不是我们整个民族真的不具有创造性,而是我们在剥夺自身的创造性,用一种严重过时的“制度文明”大批量地、流水线式地砍掉每个人的个性!

“转行”的学问是职业咨询的核心内容,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学生谈起他们的“理想”,如同梦呓一般。实际上他们梦想另一专业,只是作为痛恨自己所学专业的一种发泄形式而已;他们向往另一种专业,并不是因为更了解它,而是因为更不了解它!

空谈无益,我将根据自己长期作为职业咨询领域观察者和赤脚医生的经验,为困惑的当代青年提供一些基于常识的“转行”知识扫盲。

 

一种极其实用化的“求职预览”工具

 

这一点说起来特别简单,可是我相信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意识去做过。

有一天,一个计算机系的学生坐在中关村的星巴克里问我:你说我毕业了之后该做什么工作?做软件、硬件还是系统?

我怎么知道?

其实我们可以很轻易地知道,比如我们一起去上一些招聘网站(51job,chinahr,zhaopin)去看看计算机领域里都有哪些基本的工作职位,随便打开几个看看,你就知道自己距离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士还差多少。不懂java就去学一下,不懂电脑组装,就去海龙大厦泡一泡。为什么要为此而冥思苦想呢?

我相信,大部分的学生甚至都没有干过这样的事情,通过这种简单的方式进行相关专业的“求职预览”。

对同一个职位,我们可以找到50条相关信息,删掉个别企业的无理要求,提炼出这50条信息中的共同条件,所得的就是这个职位的行业进入标准啦!

分析这个职位的招聘标准,必然有些是硬性要求,比如本科以上学历,英语通过四级;有些是软性要求,比如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硬性的规定之后再去详解,我想先突出强调软性要求的意义。比如做市场营销需要极强的人际沟通和表达能力,假如你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课业成绩很好,但是过于内向,不怎么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你看到这里,基本可以考虑去改行了。因为本性难移,对于一个市场人员,沟通能力是比营销知识更加重要的东西,(想想宝洁公司每年招聘大量莫名其妙专业的市场人员)知识可以去学,但是性格不要勉为其难地去改变。性格无所谓好坏,但是一个人要想取得突出的成就,更重要的在于发挥优势,而不是克服弱点——弱点需要去管理,但不要总想着去克服。(参见盖普洛公司著作《现在,发现你的优势》)

我希望读者们能够知道,那些招聘条件中诸如团队协作能力、创造性、对数字敏感等等的要求并非虚指,它们可能更重要。即使你可以蒙蔽一两家公司,但是欺骗不了自己,工作中的痛苦会带给你惩罚。

当你知道了那些软性要求符合自身的时候,也不要盲目乐观,要做的是加强这种良好的倾向,使之具体化。比如他们要求你有领导力,你为什么不做一些体现领导力的事情出来?你领导过什么团队,组织过什么活动?没有被事实证明过的东西,在招聘官眼里就是不存在的东西,他们不会根据你的幻想来为你打分。

下面我们再肢解一下硬性条件,加以详细剖析。

硬性条件也可以被肢解为两部分:核心条件和外围条件。核心条件一般指你必须要有的过硬技能。比如你要应聘做新东方的《新概念》授课教师,你必须会说英语;比如你要应聘做程序员,你必须掌握相关的编程软件。外围条件是指大学本科学历、市场营销专业、英语六级、工作经验三年以上等诸如此类的东西。

新东方的一个面试老师前几天颇有感触地跟我讲: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就是不一样啊……。我们是否应该冷静地看待这个问题?比如名牌大学的学生从概率上确实比一般院校毕业的学生优秀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人力资源部筛选简历的原则永远是为保证录到的都是金子,而不能保证漏掉的不是金子。那些门槛性的限制条件,常常是出于工作效率原则,而他们并不真的在乎这个!

你也许没有本科学历,你也许没有六级证书,你也许不是对口的专业毕业,假如你已经具备了核心的工作技能,而且你又在软素质上更胜常人一筹,为什么不来试试?虽然某些著名的500强企业只在某些定点的名牌大学招人,但是每年都有混进去的非名校毕业生,因为他们彼此都知道,这些具有门槛效应的招聘条件,是整个招聘要求中最有弹性的部分!

如果你能这样解析一份招聘广告,你就可以知道什么职位是不能碰触的,你应该为自己向往的职业做出哪些准备,以及为满足每一条标准,你需要付出的精力的多少。有些人只是在花全部时间准备那些外围条件,比如拿更高的学位,考更高的证书级别——这些当然很好,但是决不是雇主真正看中的东西,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东西,需要你去花费更多的时间,比如去发展那些软性的素质,把那些硬的专业技能夯得更实!

 

行业调查的三个步骤

 

首先通过上面的方法,我们可以依据真正的市场需求(虽然还是表面化的,也可能有短时的片面性)而不是课本知识来了解我们在专业上真正的发展方向。但这还只是行业调查的第一个步骤中的一小部分。

要真正地完成一次严谨的行业调查,我认为需要三个步骤:

第一,通过公开信息调查一个行业。

第二,通过半公开信息调查一个行业。

第三,通过亲身体验调查一个行业。

由于互联网使用的普及,第一个步骤变得简单易行。比如我想做广告行业,只需要首先在百度或者Google里输入“广告”两个字,(再试着变换一下,输入“广告公司”、“广告业”“广告人”等等)就会有大量关于广告方面的资讯扑面而来。

在这里面,你就会了解到,有哪些广告方面的专业网站(比如中华广告网),有哪些显赫的广告公司(比如盛世长城、奥美公司),有哪些著名的广告人物(比如大卫·奥格威、叶茂中)有哪些广告刊物(比如《国际广告》、《中国广告》),有哪些广告专业书店(比如“龙之媒”)

你可以泡在专业的广告网站上,详细了解广告方面的最新资讯,你可以去图书馆读广告界明星人物的传记,基本的学科专业书,上企业的网站了解知名广告公司的创业史,赏析他们的杰出作品,分析他们的主营方向,你可以买几本杂志,逛几趟书店。

你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了,你是不是可以马上就策划出一个广告试试?写出一段妙不可言的文案?你是不是可以着手做一次小范围的广告调查?你是否能够写一篇案例分析或者行业分析的小论文?

第二个步骤实施的成功与否,赖于你在第一个步骤所做出的准备是否充分。什么叫做半公开信息的调查?就是找业内人士讨教,讨教什么?有关这个行业的真实的一切!

怎么找到业内人士?你可以在专业网站的社区上与他们闲聊,去见一下这个业内网友,或者通过E-mail和电话与他们交谈。你可以在网络,在书籍和期刊上找到大量业内人士的信息。你可以给业内活着的名人寄信,把你策划的广告或小论文交给他们过目。你可以去现实世界的广告人社区,比如广告书店、广告杂志社、广告会议和广告论坛,不行就近找一所大学,认识些广告系的学生和教授,你当然可以找到一个活蹦乱跳的广告人,并获得和他交流的机会。

有三种可能,你根本就无法获得这种跟业内人士交流的机会。

第一,你根本就不在乎自己的梦想,从未为此努力过。

第二,你太过内向,果真如此,你也只能在令自己厌恶的专业中一辈子苟且。

第三,你根本就不具备丝毫广告方面的才能,还是趁早放弃为好。

第三种情况我要特别说明,因为在第一个步骤你已经做好了足够的专业储备,要认识一个新人,你要么靠极强的亲和力,要么靠你的专业才能。如果别人觉得你无可救药,他很可能并不想和你打什么交道。你的专业才能足够好的话,他们觉得可以跟你有共同语言,当然人人都会乐意帮你一把。

如果你确实只有兴趣,却没有可以证明的才能,那么你还是把做广告只当作一种业余爱好吧,也许将来你能行,但是至少它现在看来养不活你。

如何跟业内人士交谈?

千万不要问他们诸如:你知道都有什么好的广告公司?广告界有哪些名人?这一类通过“百度”很容易就能找出来的白痴问题,你已经做过准备,要问一些通常书本和网络上没有,或者不太好找的问题。你最好关心一下广告人的真实生活状态是怎么样的,多问一些阴暗面,因为光彩的东西早都已经被媒体放大出来了。

他们都会乐于帮助你,假如你不是那么无知并且乏味,每个人都有感到被人需要的满足感,要好好地利用这一点。

在第二个步骤中,也许有人会看上你,推荐你过去实习,否则你也可以自己找一家公司做做,哪怕是打杂,观察一下广告公司的运作流程。假如你没有机会去实习,为什么不雇佣自己?你可以免费接一些做小广告的活,比如为校园周边的餐馆做校园海报,你也可以自己成立一个广告协会。你也可以自己做一个广告网页、广告BLOG,用来发布自己的作品。这样你就亲身体验了这个行当——衣服适不适合最终只有穿上才能够知道,做到这一步,你已经“试穿”过了自己未来想做的工作。

所有这三个步骤完成之后,你或者就放弃了虚妄的幻想,或者就会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士。

你还在困惑什么呢?

你是不是为了痛苦而做得太多,为了梦想却做得太少?

所以,你就是痛苦,不是一个为梦想而奔走在这大地上的人。

 

(本文适用于那些可以打碎原有专业基础的人,事实上这是一种理想状态,职业规划中实际的转行应该是一种理想和现实的妥协,我会另文阐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