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生命的姿势》一文的质疑

(2012-03-18 14:24:40)
标签:

质疑

生命的姿势

水晶百合

教育

分类: 葱言花语

 对《生命的姿势》一文的质疑

 文:水晶百合

  晚上临睡前,在“作品与朗诵”QQ群里看到朋友贴来的一篇文章——《生命的姿势》,看毕不禁生气,于是就在群里直言不讳了。大家说我不必较真,这样的东西一笑置之就好。我说谁让我是一个小朋友的母亲呢……算了,不说了,但,建议选择诵读作品时别选这样经不起质疑和推敲的文字。

  但有朋友又问,朗诵的文字后面怎么还有提问呢?是啊,这文章点击率这么高,不知道有什么来头?于是我百度了一下,不查不知道,一查之后又来气了!同时那份较真的劲儿又上来了!朋友们都劝我甭较这个劲儿,最终我还是不能淡定。这份质疑不得不一吐为快。

  先请大家看看这篇文字吧。朋友贴过来的文字如下:

  生命的姿势
  浏览次数:6357次
  ①一对夫妇是登山运动员,为了庆祝他们儿子一周岁的生日,他们决定背着儿子登上七千米的雪山。
  ②他们特意挑选了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就踏上了征程。天刚亮时天气就如预报中的那样,太阳当空,没有风,没有半片云彩。夫妇俩很轻松地登上了五千米的高度。
  ③然而,就在他们稍稍休息准备向新的高度进发之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风云突起,一时间狂风大作,雪花飞舞。气温陡降到零下三四十度。最要命的是,由于他们完全相信天气预报,从而忽略了携带至关重要的定位仪。由于风势太大,能见度不足一米,上或下都意味着危险甚至死亡。两人无奈,情急之中找到了一处山洞,只好住进山洞暂时躲避风雨。
   ④气温继续下降,妻子怀中的孩子被冻得嘴唇发紫,最重要的是他要吃奶,要知道在如此低温的环境下,任何一寸裸露在外的皮肤都会导致迅速地降低体温,时间一长就会有生命危险,怎么办?孩子的哭声越来越小,他很快就会因为缺少食物而被饿死。
   ⑤丈夫阻止了妻子几次要喂奶的要求,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妻子被冻死。然而不给孩子喂奶,孩子很快就会死去。妻子哀求丈夫:“就喂一次!”
  ⑥丈夫把妻子和儿子揽在怀中。尽管如此,喂过一次奶的妻子体温下降了两度,她的体能受到严重的损耗。
  ⑦由于没有定位仪,漫天风雪中救援人员根本找不到他们的位置,这意味着风如果不停,他们就没有获救的希望。
  ⑧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孩子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喂奶,妻子的体温在一次又一次地下降。在这个风雪狂舞的五千米山上,妻子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平常极为简单而现在却无比艰难的喂奶动作,她的生命在一次又一次的喂奶中一点一点地消逝。
  ⑨三天后,当救援人员赶到时,丈夫冻昏在妻子的身旁,而他的妻子——那位伟大的母亲已被冻成一尊雕塑,她依然保持着喂奶的姿势屹立不倒。她的儿子,她用生命哺育的孩子正在丈夫怀里安然地睡眠,他脸色红润,神态安详。被伟大的生命的爱包裹的孩子,你是否知道你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的母爱可以超越五千米高山而在风雪之中塑造生命。
  ⑩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母亲、妻子,丈夫决定将妻子最后的姿势铸成铜像,让妻子最后的爱永远流传,并且告诉孩子,一个平凡的姿势只要倾注了生命的爱便可以伟大并且抵达永恒。

  1.倒数第二段中,作者细致的描写孩子的脸色和神态,其用意是什么?
  2.说说下面句子的深刻含义。
   一个平凡的姿势只要倾注了生命的爱便可以伟大并且抵达永恒。

  我想,看到这里,大多数人应该知道我为什么生气了吧?我当时在群里说,且不说那句 “天刚亮”如何就是“太阳当空”了,不说那句前面是“雪花飞舞”后面又成了“躲避风雨”,只挑主要的几点说吧:

  1、“一对夫妇是登山运动员”,作为运动员,居然可以轻信天气预报,登雪山时没带定位仪!

  2、带一岁的婴幼儿上七千米的雪山——运动员居然不知道海拔对人体意味着什么?别说是一岁婴幼儿,就算是成年人,身体条件不好的也不能贸然上这七千米、五千米的雪山啊!

  3、登七千米的雪山,来回时间短不了,不可能不带水和食物吧?一岁的婴幼儿,就算还没断奶,也是已经吃辅食了的,不可能外出时不带婴儿食品(比如说即开即食的果泥等)。

  4、好吧,就算他们吃的喝的全不带,母乳也不是自来水龙头,一拧就出来的吧?三天,如果母亲没有吃喝,能有多少奶水来给孩子哺乳?

  5、好吧,就算孩子这三天里都能吃到足够活命的母乳,但是,如此一来就有个尿尿和便便的问题,一岁的孩子是没有这个自控力的,他如果光吃不拉就是病了,这样三天下来能好得了?怎么可能“脸色红润,神态安详”?如果他又吃又拉,那么,在那地儿不可能给他换尿不湿的是吧?难道母亲因为哺乳而被冻死,而孩子尿湿了裤子居然就不冷?

  6、最让人生气的是这个“母亲因为哺乳而被冻死”的臆想!给孩子喂过奶的妈妈都知道,完全可以把孩子拥入怀中哺乳,甚至与孩子肌肤相亲、相互温暖彼此!一岁的孩子而已,才那么点儿身高,登雪山的运动员穿的衣服肯定是保暖的,在最冷的时候,怎么可能不是把孩子塞进自己衣服里、拥入怀中给孩子取暖呢?要吃奶也是随时饿随时张嘴就吃,哪里会存在一次次解开衣服露出皮肤给孩子喂奶的情况?

  7、还有一个法律方面的问题,不知道这故事是发生在国内还是国外,如果是在国外,这对夫妇将孩子带上雪山发生了险情,恐怕也难逃被追究监护人的责任吧?

  所以,看到这样不顾常识、不合常理的文字,我只能想当然地猜作者要么是男性,要么是没有生育和哺乳过孩子的女性,他(她)凭空臆想了这么一个故事。如果,这个故事是真实的,确实有这么一位“伟大”的母亲,那么,我很遗憾,这个讲故事的人太失败了,因为他(她)文字的失败,对读者产生了误导,使得这对夫妇的形象受损!

  看看朋友们是怎么评论的吧(这样的评论不少,我随意截图几句话):


http://s5/middle/55178809tbb7de4b16544&690

http://s13/middle/55178809tbb7de459264c&690



  如果仅仅是网络里流传的一篇不起眼的文字,那我没准也就一笑置之了,可是,下面是我百度出来的许多结果中的有代表性的几个,截图放到一起:

http://s9/middle/55178809tbb7de49fa648&690


  看到这些,我真的无法淡定了!真不知那些把这篇东西编入这书那书的编辑们是怎么想的,也由于此文被各个网站推荐,所以传播是很广的,尤其是,这还是学生的读物,甚至与考试、与美德教育密切相关!

  我不否认母爱的伟大,也知道善良的人们都看重这篇文章中所宣扬的母爱的精神,可是,我一直牢记着这样一句话并将它视为座佑铭——真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此话是美国作家德莱塞写的小说中的句子。)我质疑此文的出发点也在于此,就算是编造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宏扬一种精神,故事的情节也应该是符合常识和常理的吧?

  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我实在不愿意孩子被生硬地灌输一些所谓正统的思想教育而失去了独立思考与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可是,看看这篇被当作名篇来赏析的文章,再想想现在孩子们的语文课本,我真的没办法不去忧虑:我们的教育到底要教给孩子们什么?

  《生命的姿势》一文的作者叫崔浩,这个名字同名的太多,我在网上查不到确切资料,也就无从知道此人是男是女,是长者还是年轻人。无论该作者是无名写手还是成名的作家,都不影响我对此文质疑。当然,也有可能此文不是原文,而是在入选书集时被哪位改稿的给改成了现在这样子,如果是这种情况,我向作者致歉,并替作者喊冤!

  我不擅长写文章,也没有很强的引经据典的能力,写下这些,也是想向各位老师、编辑们求教:象这样不顾常识、不合常理的文章,推荐给青少年,合适吗?难道就选不出更好的一篇了吗?

  或者,也许哪位老师可以就我所提的七个疑点一一给予批评指正?我当不胜感激!

---------------------------------------------------------

PS.:

    此文贴出来后,朋友天堂雪夜看了提醒我:人的体温不会随环境温度降低而降低。对啊!我疏忽了关键的这点:“喂过一次奶的妻子体温下降了两度”、“孩子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喂奶,妻子的体温在一次又一次地下降”这说法实在太荒谬了!人体是恒温的,这是中学课本就教的常识啊!感谢朋友及时的提醒!

    我赶紧百度了一下,重新学习和加深理解,并把相关知识点贴在这里—— 

    人在寒冷环境中体温仍然保持正常的原因是:人体神经系统的调节。外部温度低,血管收缩,血液流速慢,从而减少体温的流失,加上自身内脏肌肉的产热,使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

    人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的方式是:在体温调节中枢的支配下,通过传出神经使骨骼肌不由自主战栗产热——骨骼肌收缩,氧化分解肌糖原,一部分能量转化为ATP,50%转化为热能。

    人体在寒冷的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此时体温高于环境温度。因为:环境温度降低,而体温是不变或有微小的变化的。皮肤血管收缩是为了保持体温,最少的散失热量。如果再冷,人还会起“鸡皮疙瘩”从而产生更多的热量,这是人体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结果。

    另外,若人体因为受寒导致抵抗力下降而引起发烧,体温只会升高而不是降低。

...........................................

 


  真诚建议编辑们不要推荐、朗诵爱好者们不要诵读、读者们不要追捧这样不顾常识、不讲常理的文章,这也是对自己、对文化传播的负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