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体育文化到校园文化

(2009-11-13 22:37:15)
标签:

戴临中

体育

文化

校园

教育

分类: 校园漫笔

从体育文化到校园文化

——兼述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走向

 

体育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体育的发展沿袭着生存——生活——生命的轨迹,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与之相应的文化。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也必须遵循这样的准则,从文化层面入手,使体育教学更加富有人性,从而更好的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我们说一所学校在体育上具有鲜明的特色,除了该校在竞技体育方面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之外,最能彰显的莫过于在体育的发展过程中所逐渐形成和孕育出的体育文化。没有体育文化的底蕴,就不可能更大程度的显露出体育的活力与张力。

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探究体育精神的传播途径与方法,无疑对培养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塑造现代人的品格和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体育本身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特定的事物形态,体育所蕴含的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支撑事物传承、繁衍、发展的动力是该事物所具有的独特文化。大学文化在社会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无容置疑,大学文化中的亚文化——体育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综观国内外著名大学,无不重视体育活动的开展。比如在英国,剑桥大学的划船是最流行的体育运动,剑桥大学各学院间经常比赛,而且剑桥大学每年都会与牛津大学举行划船比赛,从未中断,赛时观者如云,隆重热烈,成为了两校喜庆的节日。各学院间还举行其他各种体育比赛,包括橄榄球、板球、国际象棋等。曼彻斯特大学拥有两个室内运动中心、两个室外运动场和曼彻斯特水上活动中心,足以满足开展大部分体育运动的需要。沃维克大学位于校园中心位置的是体育运动中心,它提供给学生多种优秀的体育运动设施,如健身房、游泳池和室内足球场、攀沿中心等。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有专门的体育机构,每个学期和假期都会根据季节组织相应的体育活动,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报名参加。这些项目中,有常见的球类和一些欧美流行的活动外,中国的太极拳、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也在其中。在我国,如北大、清华等一大批著名大学的体育同样受到重视和推崇。究其原因,他们除了重视体育的实用性之外,更关注体育承载的文化功能对于人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影响。越是著名大学,就越是清楚这一点。体育文化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贡献,也由此可见一斑。

对体育文化的研究实际上是对人的研究,人不仅是体育文化的主体,也是一切文化现象的主体。人类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提炼和总结出来的,反过来又为人类服务。因此,对体育文化的研究也好,对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关系的研究也好,都将是对人的研究,对体育之人的研究,对人之体育的研究。

人们对体育之源的共识是建立在人类生存基础之上的。四五十万年前人类祖先为了求生而必须攀援爬跃,跑跳掷泅,这些立命的手段,虽然不能被称之为体育的起源,但至少不能排除是孕育体育的基因。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使原本属于谋生的技能逐步发展成为身体的娱乐,当身体的活动从劳动教育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特殊方式,我们可以称之为原始体育。上古时代原始体育的雏形,即是以娱乐的方式出现的。

追溯现代体育的发展源头,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生动活泼的娱乐图景和愉悦人生的激越场面。古埃及保存完好的浮雕、墓碑、绘画等,反映出当时人们喜爱摔跤、舞蹈、狩猎、划船等活动的热情;与埃及享有同等地位的美索不达尼亚即巴比仑帝国(现伊拉克境内),游泳、射箭、马术尤为盛行;当我们翻开古希腊荷马的宏伟史诗《奥德赛》和《伊里亚特》,就仿佛使自己置身于万众沸腾的竞赛场上……人类文明初期的原始身体娱乐活动一诞生,就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并随着社会的演进,不断完善和发展,且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繁衍出了体育的各个门类,从这个意义上说,余暇运动可以视为体育之母。在我国,余暇运动源远流长。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劳动之余,或攀援投射,或“击壤而歌”。公元前2500年的黄帝时代,打猎、摔跤、射箭、蹴鞠就开始流行,武术、舞龙舞狮、春游、登山、龙舟、秋千,以及“百戏”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也应运而生,不少项目流传至今,千年不衰,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余暇运动中的奇葩。

社会的发展也带动了体育的发展。当人类把延续生命为主要目的的身体活动逐步的演变成身体的娱乐活动之后,体育完成了一次大的跨越,即由生存转向了生活。体育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提高生存质量方面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体育的发展,受经济的制约,生产力的解放是体育得以发展的前提。19世纪工业革命的结果,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劳动时间缩短,余暇时间增多,体育运动不仅得到勃兴,而且有了相应的代名词。如英国的“乡村运动”、西欧的“户外运动”、美国的“室外娱乐”、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快乐体育”。随着历史的顺延和生产力的提高,体育运动的内容日渐丰富,体育锻炼的观念日趋浓厚。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北欧、北美、西欧和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娱乐体育已蔚成风气,成为与竞技体育并驾齐驱的世界体育潮流,对未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美国社会科学家丹尼尔·贝尔把未来社会称之为“后工业社会”,其特征是生产力水平极高,人们的生活富裕,闲暇时间更多。经济的高度发展必然要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8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新闻》就登载了一篇题目是《有关生活方式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文章,介绍了该国人民业余从事体育活动的个性时代已经由解除疲劳转向到了追求乐趣。有些未来学家预测,到本世纪初,部分国家可能会发展为每周工作四天,每年休假在13周以上。瑞士学者阿里夫推断,本世纪初,发达国家一个人一生闲暇时间可以达到17万小时。在未来社会里,由于生产力的解放,70%的人将赋闲,人的平均寿命迅速增加,退休后的闲暇时间也大大延长。法国尼斯大学埃尔·哥隆教授说:“今天我们面对这样的现实。由于体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它已成为生活所必需。”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有了显著的变化,尤其是城市生活方式的改变更为明显,其中闲暇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健身活动便是这种变化的特点之一。但也应该看到,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尽管国家对人民的体质健康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出台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但大众体育的发展也仅仅只相当于发达国家60年代或70年代的水平。从目前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情况来看,体育人口的比率还只占到人口总数的40%左右(如江苏2002年的体育人口比率是44%)。而70年代末,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体育人口就已经达到了60%以上。但是可以肯定,我国的体育将与经济的发展同步,经济的飞跃将会给娱乐体育提供更加广泛的发展空间。人们对余暇运动的追求会孜孜不倦,永无满足;体育产业的发展将会加快步伐;国家对体育公共设施的投入也会不断增加。体育回归到人们自发的、自主的、直至终生参与的状态中去,已成为我国体育发展中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如果说今天的体育是服务于生活,那么,未来的体育将是致力于生命。从生存到生活,再由生活到生命,体育就是遵循着这样一条基本的轨迹向前发展,这是由以人为主体的体育文化所决定的,它所展示的是人类体育本身所具有的科学发展观。未来社会将会更大程度的解放生产力,但随之而来的也将是社会对人的挑战,如工作时体力活动减少和精神高度紧张,生活富裕和营养过剩,人类出现的所谓的“文明病”,以及生存环境变化带来的诸多问题等。据2003年3月6日的《中国体育报》载:深圳2002年国民体质测定结果表明,成年人心功能指数合格率仅为48.4%,中年人普遍“心累”,而小学生体重超重和特重者占20.6%,这些都说明“文明病”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已初露端倪。为了指导人们的余暇运动和呼应学校体育教学的革新,揭示人们参与休闲运动的动机和本质,许多发达国家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在美国,比较流行的余暇运动的理论就有杜马蒂耶的三功能理论、凯利的形态理论、德尔佛的满足理论、纽林格的模式理论以及补偿——延伸理论等。我们国家也有不少人正在进行相关研究,比如由王步标等编著的《体适能与健康》,就从生命科学的角度阐发了体育锻炼对延长生命,维护健康的作用。

大学体育教育必须从体育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改革,即应该沿着体育发展的基本趋势,沿着生存——生活——生命这一以人为本所显示出来的体育文化的基本走向,才能找到根本的出路。反思我们现存的体育教育,是不是也高举着人文的大旗,凸显了生存、生活、生命的主旋律呢,答案是否定的。当前,我们的体育教育存在着唯教育而教育的问题,几十年来虽有进步,但仍然没有彻底脱离以教为本的藩篱。总是重视体育对人体体能的提高功能,重视对体育技能的掌握与运用,重视体育精神的发扬光大,甚至很注重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强调体育课的完整性。当然这没有错,然而,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这样如出一辙,周而复始,就不能不说明体育教育的落后了。形式态的体育教育维系到大学,难道没有必要去认真思考加以摒弃吗。体育教学在大学,应当呼喊对个性的追求,呈现出人性化的光辉。为了生存,为了生活,为了生命,我们的体育教育需要怎么去改革?

只有当我们辨析了体育文化在人发展中的作用,才有可能从体育教育的内容上、手段上、方法上有新的突破,也只有这样,体育文化和与之构成的校园文化——属于人的文化,才能得以健康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