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戴临中
戴临中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686
  • 关注人气:24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大学新生的诚信教育

(2008-09-29 20:06:33)
标签:

大学新生

诚信

教育

分类: 校园漫笔

 

谈大学新生的诚信教育

 

 

大学生诚信教育应该是人格培养、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这是勿容置疑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诚信属于一种心理倾向,是个体对待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指向和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亦称性格、人格,也称心理品质。心理学家把人的生理发育分为九个时期,而处在每个身体发育时期的人在心理上都有自己的发展重点,其中第五个时期的青年期(13~20岁)心理发展的重点是认知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人格的逐渐独立和两性关系的建立。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艾瑞克逊(Erik Homburger Erikson)指出,青年时期心理发展的重点是“自我统合”。按照他的心理社会期理论,青年群体中自我统合的状态有以下四种:(1)定向性统合:化解发展危机而臻于定性和定向者;(2)未定性统合:发展危机尚未化解而仍在自我追寻者;(3)迷失性统合:发展危机无法化解而陷入困境者;(4)早闭性统合:自己无定见,未来一切由家长或环境等外界因素来决定。自我统合的结果,使人的发展与对社会的认识和需要形成一种默契,产生出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由此看来,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不仅接受专业教育,同时也将面临学成就业,融入社会,更重要的是这个群体正处在青年末期、接近人格成熟。在“自我统合”,实现人格定向的过程中,诚信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品质特征,必然会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2007至2008年,我们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问题进行了新一轮的探索,实践表明,诚信教育和诚信品质的养成是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诚信品质的建立和形成不是孤立的,它是个体人格培养的一个方面,这就决定了诚信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整体联动;诚信教育的有效性还取决于与专业教育、学科建设和课程教学之间的关联度,即不能把专业教学与诚信教育割裂开来,形成“两张皮”的现象;一所学校学生在诚信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程度,是这个学校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的综合反映,诚信问题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办校质量的重要标尺。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时机与方法

大学生诚信教育应该从跨进校门的一刻起,即结合新生入学教育一并进行,并应一以贯之,贯穿于大学整个学习期间。

进入大学,是学生学习历程的重大转折,也是人生最重要的学习时段。大学时代是一个人的人格、人品和性格取向和定性的关键时期。虽然性格的形成从中学时代就已经开始,但走向成熟却在大学时期。显然,诚信作为可以改变的性格结构因素,应该在学生步入大学生活的第一天,就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我们对大学新生关于诚信的问题进行过问卷调查,有55%的学生认为当前社会总体诚信状态为差或很差;有60%以上的学生认为造成这种状况主要是社会风气方面的原因;有87.5%的学生承认社会上的诚信状态对自己产生了不良影响;有50%的学生认定自己是一个不完全的诚信者,还有5.8%的学生坦诚自己是个不讲诚信的人。以上统计结果表明,大学新生在诚信问题上正处于“未定性统合”,社会上消极因素已经影响着他们对诚信的态度,如果我们对诚信的缺失漠然置之,将会使诚信缺失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扩散,丧失诚信教育的最佳时机。

在“开展诚信建设有效途径”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67.5%的学生认为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教育活动;有50.8%认为要开设诚信教育的必修课;有45%认为要加强平时的个人修养,提高思想素质;有34.2%认为应该建立诚信评价体系和制订规范条例加以限制;有30%提倡加大对诚信的宣传力度;有21.7%希望通过表彰先进、整改问题来促进诚信活动的开展。在关于“有否必要在学校建立个人诚信档案”问题的调查中,有67.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而认为没有必要的只占到22.5%。上述调查说明,学生对诚信教育的方法给予了很大程度的关心,在重视个人修养的基础上,仍然希望通过教学的途径和制度建设,来加强对诚信品质的培养。

二、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实现诚信教育资源的整合

思想教育与教学脱钩,势必会走上形式主义的路子,不仅收不到实际效果,反而引发负面效应,诚信教育也是这样。其实,不管是什么专业,都蕴藏和包含有诚信方面的人文因素。因为诚信是经济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任何专业的理论以及技术手段、方法的传授中,都会有诚信方面的教义和要求。比如高尔夫专业,其游戏规则本身就是一部诚信的教材。诚信教育只有与专业教材本身人文因素中关于诚信的内容结合在一起,才更显得富有生气和力量。要作到这一点,就要求学校的所有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任课教师要从自己所教课程出发,育教并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充分挖掘教材所蕴涵的诚信因素,并力求结合案例,深入浅出的将思想教育寓知识的传授之中,潜移默化,增强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交互性。

专业的课程体系具有内在的联系,教材资源的整合可以放大教学的效果,同理,教材富有的诚信等思想教育的因素也会整合起来,同样会被放大并直接对学生心理上实现自我统合的定向发挥积极的作用。实现这一过程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艰苦不懈的努力和良好的协作精神,学生心理品质的成熟往往与知识的积累不无关系,如果能这样,那么,教材的思想性就真正得到了体现,“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的教育理念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三、创设优越的人文环境,用诚信教育来打造和谐校园

我们对129名入学的本科新生在考试作弊问题上进行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学阶段,有41.7%的学生曾有过作弊但都未被发现;有7.5%承认经常作弊亦未被发现;有11.7%因曾作弊而受过处分;还有30.8%有过作弊想法,但未付诸行动。这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也说明在大学新生中开展诚信教育具有一定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在对影响诚信观念形成的主要原因的调查中,排在前三位的是传统文化道德观念、家庭成员以及学校教育,所占比例依次是46.7%、40.8%和33.3%。这也说明,学校在诚信教育中所担负的责任是主要的。

应该看到,目前在大学就读的学生是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出生和成长起来的,他们所接受的观念和观察到的社会现象是复杂的、多变的,甚至在许多方面是冲突的、消极的。种种诱惑和质疑、迷茫和困惑、憧憬和希望,理想和信心交织在一起,心理充满着各种矛盾,还需要正本清源,分清是非,及时的给予疏导。作为大学本身来说,由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如形式主义、弄虚作假、学术腐败等,因此,要抓好诚信教育,就必须首先解决好自身存在的问题,创设优越的人文环境和校园文化。

当前,重点是要抓好师德和学术诚信制度建设。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高校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等这些丑恶现象的负面效果,会严重的干扰和破坏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推行教师学术道德建设,树立诚信为学的典范,对大学生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功效。同时,对损害学术道德的失信行为予以曝光和惩治,用诚信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城墙,无疑会更大程度的推进诚信教育落到实处。

 

本文发表在《中国成人教育》(全国中文类核心期刊)2008年第9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