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时应该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2008-07-19 22:36:49)
标签:
乒乓球训练理念体育 |
分类: 乒乓札记 |
9月中旬全省的大学生有个乒乓球赛,也就是说开学半个月比赛就会打响,因此,这个暑假没得休息,集训已经开始。
其实,借比赛搞集训,学生的技术水平会有很大的提高,平时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来重点解决一些问题,或过多的系统安排一些实战性的训练,只有借比赛的机遇,通过针对性、目的性更强的训练,才能促使技术状态攀上一个新的台阶。本来湖南大学生的乒乓球除了省大学生运动会上有比赛外,常年都没有作出安排,这是第一次,今后,凡是逢双年,就会有一次单项的乒乓球赛,这对于爱好乒乓球的大学生球手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同时,可以肯定,这一举措,也将推动湖南高校乒乓球运动的广泛开展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大学生的训练有一个特点,就是要坚持精讲多练,训练的组织工作没有过多的讲究,不象低年龄的队员要不断的强调自觉。但是,在计划的制订与进度的安排上就不能过于马虎,他们会知道作为教练你应该有多大的能耐。他们不会计较自己教练的球技有多高,但会对教练的执教水平和人格魅力品头品足。具有判断的思维是他们的心理特点,思考多于服从,理性强于感性。
假期集训,我想对我的学生只提一个建议,这就是训练的全过程中,自己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比如正手技术,快攻、突击、拉、挑、快带、扣杀,再比如反手技术,拨、撕、弹、推等,你要问问自己是不是已经弄明白了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不是明确了这些技术的动作要领,是不是能在不同来球的情况下合理的运用这些技术,只有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你才会真正领悟到一些东西。
乒乓球是智人运动,决非1+1=2,当旋转、速度、力量、落点集合在一起的时候,当节奏、弧线、跑位、移动等时间与空间变化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当技术、战术、身体、心理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你就会感到需要思考的问题很多。实践证明:脑体结合,你会觉得训练很累,而真正的比赛,会比平时的训练还累,为什么,就因为你的神经系统疲劳,而不是你的体力不支。如果平时的训练我们就养成了动脑的习惯,甚至超过了比赛的负荷,那么,临到比赛,你就会变得轻松许多。
要达到自己多问几个为什么的目标,必须要学会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要知道,思考的深度与广度与你的技术水平和思维素养有关。技术掌握得越多越全面,思考的问题也就越多越广泛,问题之间的关联度也就会越大。思维是意识的,但也是物质的,所谓物质,就是实践,没有实践的支撑,你就不会产生更多的思维,因此,技术也是思维的结果。一个优秀的球手,必然也是一个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球手。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实际上也就是一种训练,是目前连国家队都十分重视的心理训练。比赛中心理为什么会出现负效应的波动,甚至会出现一些重大的心理变化,就是因为场上的心理指向出现了偏差,尽管克服这一问题的心理学方法很多,但强调和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平时建立良好的思维习惯不无关联。因此,“多问几个为什么”,也就是心理训练的一种现实需要,一种把技术训练与心理训练紧密结合起来的需要。
前两天看过几位球迷朋友的练习后,我给他们提出了几个建议,其中一条就是要知道“为什么”。其中有一位朋友的快攻和摆速都很不错,但比赛总是失误较多。我问是什么情况下失误,回答是打下旋。再看打下旋的动作,基本上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不仅动作没有根据来球的旋转、长短、落点进行调整,而且还不知道怎么样去制造合理弧线。那么,解决问题从哪里开始呢?首先是要区别打上旋与打下旋在技术动作上的区别,同时要强调打下旋要注意好制造合理的弧线,其次,才是具体动作上的指导。如果能把下旋的起球问题解决了,那么,原有的快攻技术就衔接上来了。指导的时候,我一直在提醒“为什么”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在平时勤于思考,这样的问题是不难发现和解决的。
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是启发式的发现教育,只有这样,教练员才能在指导学生进行训练时真正实现精讲多练,技术上的指导不需要面面俱到,只需要抓住重点。讲得多,无益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反而会使之出现思维惰性。正确的教学训练理念,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更快的帮助他们提高技术水平,这一点,我想应该是大家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