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乒乓札记 |
关于上肢在击球过程中的规律
(本文是我对球迷朋友问题的回复)
教练员对运动员技术上的指导有动作大的结构上的指导,也有某些技术细节上的指导,这些指导都是很有针对性的和具体的,包括队员和队员所练习的某一具体动作。但是,所有的指导都是建立在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训练的基本原则之上的。也就是说,在对某些技术的指导上会有不同的解释和方法,但都必须服从于上述的原理和原则。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纲举目张。
下面,回到你提的问题上来,我也只能从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训练的基本原则出发,来谈谈上肢在击球过程中的运动问题,或者说是运动的规律问题。
对任何技术动作的分析必须考虑到它的完整性。
击球动作的完整性,包括击球前的引拍(严格的说还应该包括引拍前的准备姿势)、击球动作本身、击球后动作的延续,以及动作的还原。
上肢包括前臂和后臂(或称小臂和大臂),任何击球动作都是上肢这两个部分合理与协调运动的结果。用技术上的术语,我们可以描绘出:小臂带动大臂,或者是大臂带动小臂。
那么,哪些动作是小臂带动大臂,哪些动作是大臂带动小臂呢,这就涉及到具体的技术动作了。
一般来说,对精确性、灵巧性要求较高的技术动作,对小臂(包括手腕、手指)依赖性较高,那些在力量上,或以力量为主要特征的速度与旋转结合的技术动作,就强调大臂的参与。因此,乒乓球击球的技术动作,有的是以小臂带动大臂,有的是以大臂带动小臂。这就是技术动作的基本原理,你按照这样的原理去指导具体的技术训练,就叫训练的基本原则。
上肢的运动形式必须符合专项运动的特点。乒乓球击球的上肢运动形式主要是肩关节和肘关节、腕关节的屈伸、外展内收与旋内旋外。
屈伸主要是以肘关节支点的前臂运动,它是乒乓球击球技术动作分析的关键部位。挠尺近侧关节和挠尺远侧关节联合构成的圆柱关节,使前臂具有旋内与旋外的功能。加上肱尺关节(属滑车关节)和肱挠关节(属球窝关节)的参与,使肘关节的运动还具备了外展内收与环转的能力。腕关节虽由多种关节组成,但整体构成的挠腕关节属于椭圆关节,具有屈伸和内收外展的作用,其关节的运动速度要比身体其它任何一个关节的速度要快,所形成的爆发力(即腕力)是“弹击”、“快点”、“加力推”、“反手拨”等高难技术动作的基础。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上肢在运动方式上是多功能的、全方位的,它不仅仅满足了专项运动对运动环节的需要,而且还为专项运动技术日趋精细化、技巧化、复杂化和各种技术的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
上肢关节构造和运动形式上的这些特点,为正手技术的发挥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正手技术容易产生各种各样错误动作的根本原因。
衡量技术动作正确与否,就看它能不能反映技术动作的本质特征,反映技术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如果动作影响到了作为技术存在价值,这种动作就值得改进和加强。比如,影响到力量的发挥、影响到板形的控制、影响到弧线的制造、影响到落点的控制、影响到后续动作的跟进等等。
文章引用自:http://http://www.bokett.com/bbs/dispbbs.asp?boardID=118&ID=21538
前一篇:关于练习中发力的问题
后一篇:关于对点问题的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