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学术研讨 |
试论乒乓球技术训练中三个基本运动环节(四)
4 三个基本运动环节的实际运用
三个基本运动环节的训练,内容是极其广泛的。为了使训练卓有成效,从当前训练的状况分析,我认为应当重点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4.1 握拍
握拍是近端运动环节中基础训练最重要的一个技术细节,而这一细节往往受到忽视。正确的握拍必须符合以下3个条件,第1是有利于正、反手两边技术技术动作的掌握和运用;第2是有利于拍形的调整与控制;第3是有利于指力的发挥。实践证明,错误的握拍一旦定型(尤其是直拍),不仅很难纠正,而且还会带来技术上的明显漏洞。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启蒙训练开始,因此,要求广大从事基层业余训练的教练员,要把好运动员握拍这一关。首先要选择适合儿童抓握的球拍(目前厂家已生产此类球拍),对拍柄过粗过大的要进行加工改造。其次是教会他们正确的握拍方法,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4.2 提高手指对向运动与小臂旋内旋外的灵巧性和精确性。
对正、反手拍形进行微调的基本形式是拇指与其它四指的对向运动。而拍形的大幅度调整与控制,则是由以肘关节为止点的前臂旋内旋外来完成的。上述两个方面,是我们判断运动员调节拍形是否合理的视点。在训练时,除了讲清动作要领,加深运动员对细节技术的理解外,在实践上,凡是能提高手指、手腕及小臂旋内旋外灵活性、协调性的方法和手段都要充分的加以运用。如儿童喜爱的“抓子儿”、手弹子、抽陀螺、掷飞盘、火棒操及篮球等其它球类活动。通过广泛的练习,增强运动员运用手指、手腕的意识,提高近端运动环节的各种灵巧性技能和精确性技能,并在提高技能的前提下改进技术动作,使技术动作的训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3 改善重心移动和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
髋关节是中间运动环节的中心,它的主要作用是保证击球的动作与身体的移动和姿态符合整体上的协调,并根据各种突然变化,改变运动方向和调整身体重心。发展中间环节的方法多种多样。在专项技术训练中主要是反复练习对中间运动环节刺激较深的内容,如中远台拉、扣高球、不定点无规律的左右摆速练习、扑右角、推侧等,并要逐渐加大难度,要根据击球时的身体位置,重点抓好击球前、击球中、击球后的全过程中的身体重心的转换。在身体素质练习中,对6-8岁的儿童,采用一般发展性练习、基础性游戏和各种球类活动效果较为明显,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不断增加专项身体素质练习的比重,突出抓好关节灵活性几腰部技巧性的练习,如专项技术中增加追身球、中路球的练习,专项素质中抓好突起突停、变向等身体无规律多向性的运动练习。到快速生长期,应突出抓好胯、腰与全身上下的协调练习,使身体能沿矢状轴、额状轴、垂直轴做较为复杂的多轴向运动,使操纵身体的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为进入技术的提高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4.4 加强踝关节的灵活性。
踝环节的灵活性是衡量远端运动环节质量的一杆标尺。实际上,踝关节的灵活性并不完全指的是踝关节本身的灵活性,而是包括趾骨关节在内,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前脚掌运动。快速的变向运动与维护身体重心的平衡处决于上述两个关节的协调配合。前脚掌(即足尖)运动的轨迹和方向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脚掌的内侧蹬地进行侧向运动,另一种是脚掌与脚跟的交替运动,即前后移动。不管哪种形式的移动,均与踝关节和趾骨骨关节的灵活性高度相关,也与足底肌、背伸肌、跖屈肌等肌肉力量的大小有关。前有所述,前脚掌还有旋内旋外的运动功能,但完成这种运动方式起主导作用的是髋关节和膝关节(胫腓关节),因此,远端运动环节的训练,除了广泛采用改善足尖部和关节的协调关系及灵活性的练习外(如各种变向、突起突停等),凡是用来训练中间环节的各种练习方法都可以充分加以运用,并力争将两个环节的训练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近端、中间、远端运动环节是构成乒乓球技术后整体中的三个起主导作用的基本环节,在技术训练中抓住了这三个环节,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通过三个基本运动环节的训练,对增强运动员的思维能力,突出训练重点,系统的全面的解决技术训练中的难点,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前一篇:谈个性引导与性格优化(之五)
后一篇:别让小丫和柴静为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