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的留念 难忘的辉煌
(2016-08-15 10:02:16)永久的留念
——评《平定县国营工业志》
一是资料丰富,信息量大。众所周知,地方志属于资料性著述,它是以资料的翔实、丰富和全面而取胜的。因此,在志书的评价中,人们常常把志书资料的丰富与否作为志书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尺来看待,甚至有人把志书的资料看作是志书的生命。这都是不无道理的。《工业志》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到位,也很典型。资料的丰富性,不仅表现在“分志”的各个章节中,而且也反映和体现在“综述”“大事记”及“艺文”(包括诗词歌谣、回忆文存、报刊辑录、人物特写)和“丛录”(包括文献辑存、论文选录、简报辑要、广播文摘),以及书前的彩页(选录了近250张老照片)的设计、编排上。从《工业志》的“综述”中得知,平定县的国营工业萌生于1951年,直至2014年改制,先后共走过60多个春秋。其间,由于行政区划、体制变革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原因,平定的国营工业数起数落,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不寻常岁月;但是,由于平定工业人的自信、自强,艰苦奋争,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的四分之一个世纪里,使平定的“五小工业”(小农机、小水泥、小化肥、小钢铁、小煤矿)跨越式发展,响誉全国,创造了平定县国营工业特有的辉煌。而上述这一切所涉及到的人和事,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企管情况、技术装备情况、职工的组成情况、产品及产量情况,以及干部、职工的生活福利状况等,在志书的相关章节中均有较翔实的记录。在60多年后的今天,回溯60多年间发生的往事,将其录载入书。可以想象,年长的,有不少人已作古;工业局管辖的大部分企业,而今已改制、破产或控股兼并,人员除少部分留守外均被分流转岗或退职、退休。在这种情况下,收集60多年来的历史资料,难度该有多大!写到这里,我看着放在桌上的这本洋洋100万字的巨著,顿觉编著者令人敬佩,值得点赞!
二是亮点突出,彰显特色。作为一部上乘的方志著述,除资料丰富、翔实外,还讲究亮点要突出,特色要鲜明。前面提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大约25年间,平定的“五小工业”曾创造过一段特有的辉煌。其标志性事件就是全国行业性会议相继在平定召开:一是1979年1月,全国小氮肥会议在平定县化肥厂召开,该厂荣获国家化工部“全国小氮肥战线红旗单位”的光荣称号;二是1982年全国地方煤矿现场会在县同意煤矿召开,同意煤矿于1985年被评为“省煤炭先进集体”,1992年,又被国家能源部评为“通风质量甲级矿井”;三是1983年6月,全国小钢铁产品延伸综合利用多种经营现场会在平定召开,国家冶金部钢铁司副司长邱宣恺在大会上讲话,肯定了县钢铁厂高炉——工频炉双联工艺为地方铁厂的发展开创了新路,代表了当时小钢铁企业的发展方向;四是1984年,全国硫酸酸洗推广现场会在平定县磷肥厂召开,国家化学工业部于1977~1996年先后七次授予该厂全国化肥生产红旗单位、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上述四次会议的召开,把平定国营“五小工业”以至全县工业推向了历史的巅峰,在全国影响很大。其既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激励企业继续创先争优、抓内涵走技术改造之路,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平定县的知名度。有数据显示:上世纪80年代初,县“五小工业”企业的各项经济效益指标位置显赫。按百元固定资产提供的产值在晋中地区名列第一;按百元固定资产提供利润和百元产值提供利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按百元产值占用流动资金计算,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还有效助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了享誉全国的“平定模式”。也正因此,1984年,在全省118个县区经济状况大排队中,平定县被列为全省十强县之第七位。《工业志》以浓重的笔墨记述了上述辉煌,也深深烙印在了人们的记忆里,亮点很突出,布局巧妙。
三是注重人文,为有功者立传。《工业志》除前设“综述”“大事记”,后列“丛录”和“编纂始末”外,志书的主体部分共设16章65节。其中,“人物”一章是专门记人的。遵照生不立传的原则,志书分设“传略”“简介”“表录”三节分别收录。书的“凡例”中规定:“企业副厂级以上领导人员,县级以上劳动模范(先进人物),县级以上中共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和在所在单位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员均为收录范围。”具体来说,入“传略”者92人,入“简介”者250人,除个别人(缺照)外均配发有照片;入“表录”者718人次(有的人有重复),三项合计,收入“人物”章者达到1060人。若再加上志文中以事系人的人物以及“艺文”和“丛录”中所涉人物,数量会更多,内容会更丰富。在一部县级的专业志中,以全书七分之一的篇幅记人实属罕见,足见编书人对平定工业的发展历程有深刻的了解,对平定工业人特别是他们中的领军者、创业者、成事者,怀有深厚的感情,才浓墨重彩在志书中巧用各种形式,对他们进行了记述。虽然由于文体的局限,地方志讲究“述而不论”,不能用更多的华词丽句对记述对象进行褒扬、点赞;但他们的业绩、他们的贡献,广大读者以及后人,通过阅读此书,是会了然于胸,对其顿生敬意和缅怀的。此种编辑思想应予肯定。
四是众手成志、精心打造。阅读“编纂始末”得知,《平定县国营工业志》编纂动议起始于2000年,当时,参编人曾草拟出一个15万字的初稿。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印制成册,暂由县国营工业总公司办公室主任郭立平保存。2011年,县经委原主任魏魁武去世,曾任过平定县县长的省经委原主任李天瑞回平定参加葬礼。获悉曾为平定工业战线做出过贡献的老同志大多已过世,于是,就召集分管过县营工业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和当时的县委书记,建议由穆建民负责,以艰苦奋斗、创业建厂、尊重知识分子、支援平定经济建设、支援农业生产、安置城镇青年就业为着力点,编纂《工业志》,使平定县工业战线上的英雄业绩彪炳史册。事后,穆建民就与管工业的副县长郝建国联系,责成县国营工业总公司着手编写。2012年4月,总公司遵照县政府的安排,成立了《工业志》编纂领导组和编纂委员会,由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葛先武和党委副书记郭立平挂帅,负责编纂的日常工作;邀请县志办原主任刘春生负责志书的总体业务指导及篇目框架设计;同时还组成了以县总工会原主席翟志璧、县化肥厂原厂长王建刚为主的编写组,编撰工作正式启动。其间,除采取发动群众、集思广益的方法,组织原企业领导或企业骨干负责材料的收集和局部的撰写外,根据工作需要,还聘请编纂过多部志书的荫营中学退休语文高级教师王景声担任总纂,负责全志文稿的统编、规范,拾遗补缺、科学编排。到2014年6月,形成了100余万字的初稿,打印成册后交付编委会审核。收到反馈意见后,编办同仁总揽全书,纵横审视,进行了修改、完善,于是年12月,形成了80余万字的征求意见的第二稿,印发企业原主要负责人及相关领导。其间,李天瑞、王克恭、翟治成、李铭魁、赵珍珠、刘选民等老领导认真负责地提出了书面修改意见。2015年8月,再次修改后形成了100万字的送审稿(第三稿),呈县志办审查,同时将审定稿交付省出版社核准出版。
在历时四年的实际编修过程中,除数以百计的热心人参与提供资料(文字材料、业务数据、工作图照、原始档案等)、片段编写、内容补遗、事实修正、数易其稿外,还得到了市县志办、县档案局、县统计局、平定报社、广播电视台、县工办、县文联、县党校、县总工会、县文化馆等诸多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因此,可以说这本《工业志》的成功出版,积聚了集体的智慧和热情,它既显示了编委领导上佳的号召力和组织才干,又彰显了编撰人员特别是主编者不辞辛劳、默默耕耘和海纳百川的心力和苦力,实实令人钦佩。
五是添补空白,力拔头筹。《工业志》是平定县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国营工业志,也是我们阳泉市首部公开出版的国营工业志;据省地方志领导反馈,其还是我们山西省县级修志领域的第一部国营工业志,市级同类志书也还尚未见到。从这个意义上讲,该志确有添补空白之功,创造了“全省第一”之誉,可喜可贺!这本志书站在时代的高度,对平定县国有工业60多年来的历史沿革、发展状况、机构变迁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涌现出来的为国营工业发展做出过贡献的创业者、领导者及企业大事,做了一个力求客观、实事求是的追记,真是难能可贵、功德无量!它记述得虽仅是平定县国营工业领域一个方面的史事,而且仅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的沧桑变迁,但它也正是平定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改天换地历史的一个缩影。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平定,走近平定,进而爱上平定,建设平定,笔者特意以《永久的留念,难忘的辉煌》为题撰写了这则书评,愿与大家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