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选刊》2024年22期:《聊斋志异》遇知音
(2024-12-17 08:54:42)分类: 纸媒发表 |
《聊斋志异》遇知音
赵盛基
清朝,淄博在同一时期出了两个人物。一个是淄川的蒲松龄,一介布衣,籍籍无名;另一个是桓台的王士禛,一代诗宗,大名鼎鼎。二人地位悬殊,却成了莫逆之交。
蒲松龄年轻时热衷奇闻异事,创作了大量鬼狐故事。街坊邻居讥讽他不务正业,亲朋好友劝说他改邪归正,家人催促他参加科举考试。他当然也想步入仕途,于是顺水推舟,参加了多次科考,结果屡试不中,次次名落孙山。他心灰意冷,坚决不再参加科考,而是乐此不疲地继续创作鬼神小说。可是,他写的那些稀奇怪诞的东西无人问津,也不能当饭吃,自己穷困潦倒,更无钱刊出。他要吃饭,要养家,就到一户人家当了私塾先生,一边教书糊口一边创作不辍。
恰巧,这户人家与王士禛是世交。一个机缘巧合的机会,蒲松龄结识了年长自己6岁的王士禛,而且一见如故。蒲松龄知道王士禛是非常有名的文学家,就把自己写的小说拿给他看,请他指教。
看过后,王士禛非常欣赏,大加赞赏,做了许多点评,并亲笔题诗:“姑妄言之妄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还在书稿上用自己的号大书“王阮亭鉴定”。由于名家的高度评价和鼎力推介,各家书坊争相向蒲松龄索求书稿,刊刻出版。从此,蒲松龄的鬼神小说走向民间,走向大众。这就是名扬世界的《聊斋志异》,蒲松龄也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聊斋志异》从“深在闺中无人识”,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离不开蒲松龄的精心创作,更离不开王士禛的倾力推荐。正所谓:只要是骏马,总会遇到伯乐;只要是好曲,迟早遇到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