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铅笔经济研究社 端宏斌
西谚云: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诚哉斯言,当下吵来吵去的所谓经济发展新问题,可能数百年前早有人已经说透,且有定论,但要让现在的人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总是很困难,因为我们并不是在同新的错误思想作斗争,而是在同人们内心深处的某些本能意愿较量,这类本能意愿是埋藏的如此之深,以至于不管古今中外,在绝大多数人的心中都根深蒂固的生长着。
拿当下的房地产为例,老百姓们把满腔怒火都倾泻在了房地产开发商、炒房客以及政府中某些官员的头上,而全然不顾正是借助了这些人之力自己才能住上新房子。忽然想起来,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早就在《国富论》中批驳过类似的事件,在书中第四篇《论政治经济学体系》的第五章《论奖励金》中专门辟出了一节,标题很有意思,叫做《顺便谈谈谷物贸易及谷物条例》,如果说现在的中国老百姓因为房价弄得叫苦不迭的话,那么当时的欧洲百姓最烦心的便是谷价了。由于原文较长,笔者略述于下。
http://wavow.blogdriver.com/wavow/inc/smith.jpg
当时的老百姓最痛恨的莫过于谷物商人,老百姓们发现,这些谷物商总是在自己最需要粮食的时候抬高物价,使得自己不得不花上比原先多的钱,而买到比原先少的粮食。更可恶的是,当粮食缺乏日趋严重的时候,谷物商的仓库里竟然还有很多粮,很明显这就是在囤积。因此几乎所有的下层百姓总是将自己的困苦归罪于谷物商人的贪婪,以至于发展到极端形式就是靠暴力打、砸、抢。爱德华六世为了平息民愤,不失时机地推出了一项法令,法令规定凡购买谷物不是为了自己食用而拿出来售卖的人,应被视为犯法的垄断者。最严重的情况下,将被判处头手枷刑(见附图)。
http://wavow.blogdriver.com/wavow/inc/pillory.gif
但亚当"斯密认为,商人和民众的利益无论看上去多么的相反,实际上,即使在最歉收的年份,他们的利益也是一致的。粮食的不足并非起因于谷物商人的囤积,而确实是因为真的不足,这可能是由于战争造成了浪费,更有可能是因为收成不好。商人存在的意义在于,他会按照真实的歉收情况,把谷价提升到应有的程度,价格的提升,使得下层居民或多或少的节省粮食消费。但也不可能提得太高,使得粮食在下次收获物上市的时候仍有结余,结余陈粮是不符合商人自身利益的,不仅因为鼠患、霉菌造成损失,而且在新粮的冲击下,价格也不可能卖到之前几个月的水平。因此谷商其实是用价格手段将粮食的短缺平均的分配到每个月,要知道每个月都少吃点,总比最后一个月什么都没得吃来的好。所以最好的谷商能在下次收成之前恰好将陈粮卖完,也就是说他在使得老百姓获益最大的情况下,自己也获益最大,两者利益完全一致。而造成饥荒的原因,则是源于政府以不适当的手段去克服粮食不足而造成的困难。即使碰到收成极差的情况下,商人们仍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商业网络从各处将粮食调来,然而这时恰好也是民怨最为沸腾的时候,国王为了体恤民情,很人性化的下令将谷商处以枷刑。正是由于针对谷商的恩将仇报,本来只是一场粮食短缺,最终发展成了大饥荒。
谷商的存在不仅对普通百姓有利,对种田的农民来说同样有利。亚当"斯密研究了谷商和农民的契约,发现他们早在粮食收获之前就按照往年的平均水平将粮食收购价确定好了。对农民来说,最初就讲好价钱,总比时时刻刻担心能卖多少钱来的好,于是他就可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在产量的扩大之上。在收获粮食的时候,一下就把卖粮的钱都拿到手,就可以买农具、买耕牛、雇人改良土地,为下一年的粮食做准备,如果消灭了谷商,那农民不得不自己背着粮食去城里卖,虽然他一个月一个月慢慢的卖收益远大于一股脑儿卖给谷商,但他这一年就别想种田了,他最终还是从农民变成了谷商。
斯密已经将谷市的情况分析得非常透彻,那就让我们回过头看看现在的房市。房地产商造了房子卖给老百姓,我相信他做梦都希望房子一造完立马可以统统售罄,然后将全部的资金投入新楼盘的再开发。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老百姓对房子的需求是缓慢且连续的,可能某甲为了寻找机会从老家来到大城市,最初他只是想找份工作立足,所以只需要租房就满足了,慢慢的他发现由于自己的努力工作,工资收入始终在增长,因此他打算找一套小点儿的房子先买下来,过了几年有了爱人,两人的经济实力比一人强了很多,为了结婚得到了家里的支持,买了套大一些的房子,又过了几年事业有成,也有了孩子,便换了一套更大的房子。换句话说,每个人的买房需求都是经过数年酝酿的,绝不是心血来潮看到附近有了新楼盘就想买下来住。正由于不同的人的需求也不同,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需求也不同,房产商很有可能要花上数年时间才能把建完的房子慢慢售完。但这对于房产商来说成本太大了,原本他可以把资金收拢继续开发新楼盘,而现在只能把时间花费在售楼之上。好在这时候他遇到了炒房团,炒房团出手阔绰,也不会和你斤斤计较一分一厘的小事,一下子就买下数十套,这大大的缓解了开发商的资金压力,使得新盘的开发速度也加快了。但炒访团买来房并不是要自己消费,他只是等到该房子真正的主人出现的时候,将房子卖给对方。为什么炒房团能获利?他帮房子的主人保管了这套房子这么长时间不被别人买走,难道不该有所得么?
斯密认为谷价的高涨不是因为开发商囤积,笔者同样认为目前房价的居高不下也不是因为开发商的囤积,是因为确实供应不足。但也有人会说,目前空置的房子很多,如果不是开发商的囤积,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空置率?对于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好比现在达到结婚年龄的女孩子,有很多却仍然未婚,你不能因此就认为,这些女孩很坏,因为她们在囤积自己。世间女孩千千万,她们无法一致决定不结婚,同样天下的房产商千千万,他们也不可能一致决定要囤积。因为这是不稳定平衡,即使大家决定要囤积,这时任何一个违犯条款的人都会得到最大的利益。对于空置率正确的理解是,正像你无法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女孩,你也无法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房产,她们都在等待适合自己的人,对房子来说,地段、交通、环境、购物、就医上学,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因素,不能孤立的认为房子本身没有卖出去就是由于被囤积。
很不幸,现在的老百姓并不管这些,他们和自己的老百姓祖先一样,把自己的不满都归罪于商人的贪婪。更不幸的是,政府也开始学习爱德华六世了。但毕竟由于时代的发展,现在政府下达的法令复杂得多,破坏性也隐蔽得多。首先是为了打击炒房者而征收全额营业税,把炒房者都先挤走,让开发商资金回笼的速度减缓;然后命令银行,如果开发商的资金太少就不能贷款给他们,让他们的工地开不了工;最后再告诉开发商,如果在一定的时间内你的工地不开工,就要收回土地,因为你正在囤积土地。呜呼哀哉,怪不得潘石屹要长叹:房产商将家破人亡!
最后再多说一句,对大部分世事的经济分析只要一本《国富论》足矣,根本用不着那些花里胡哨的新潮经济学工具。但令人感觉可悲的是,很多所谓的经济学者,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新奇分析工具,最终只是为了给民众的误解找一个看似合理的理由。
西谚云: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诚哉斯言,当下吵来吵去的所谓经济发展新问题,可能数百年前早有人已经说透,且有定论,但要让现在的人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总是很困难,因为我们并不是在同新的错误思想作斗争,而是在同人们内心深处的某些本能意愿较量,这类本能意愿是埋藏的如此之深,以至于不管古今中外,在绝大多数人的心中都根深蒂固的生长着。
拿当下的房地产为例,老百姓们把满腔怒火都倾泻在了房地产开发商、炒房客以及政府中某些官员的头上,而全然不顾正是借助了这些人之力自己才能住上新房子。忽然想起来,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早就在《国富论》中批驳过类似的事件,在书中第四篇《论政治经济学体系》的第五章《论奖励金》中专门辟出了一节,标题很有意思,叫做《顺便谈谈谷物贸易及谷物条例》,如果说现在的中国老百姓因为房价弄得叫苦不迭的话,那么当时的欧洲百姓最烦心的便是谷价了。由于原文较长,笔者略述于下。
http://wavow.blogdriver.com/wavow/inc/smith.jpg
当时的老百姓最痛恨的莫过于谷物商人,老百姓们发现,这些谷物商总是在自己最需要粮食的时候抬高物价,使得自己不得不花上比原先多的钱,而买到比原先少的粮食。更可恶的是,当粮食缺乏日趋严重的时候,谷物商的仓库里竟然还有很多粮,很明显这就是在囤积。因此几乎所有的下层百姓总是将自己的困苦归罪于谷物商人的贪婪,以至于发展到极端形式就是靠暴力打、砸、抢。爱德华六世为了平息民愤,不失时机地推出了一项法令,法令规定凡购买谷物不是为了自己食用而拿出来售卖的人,应被视为犯法的垄断者。最严重的情况下,将被判处头手枷刑(见附图)。
http://wavow.blogdriver.com/wavow/inc/pillory.gif
但亚当"斯密认为,商人和民众的利益无论看上去多么的相反,实际上,即使在最歉收的年份,他们的利益也是一致的。粮食的不足并非起因于谷物商人的囤积,而确实是因为真的不足,这可能是由于战争造成了浪费,更有可能是因为收成不好。商人存在的意义在于,他会按照真实的歉收情况,把谷价提升到应有的程度,价格的提升,使得下层居民或多或少的节省粮食消费。但也不可能提得太高,使得粮食在下次收获物上市的时候仍有结余,结余陈粮是不符合商人自身利益的,不仅因为鼠患、霉菌造成损失,而且在新粮的冲击下,价格也不可能卖到之前几个月的水平。因此谷商其实是用价格手段将粮食的短缺平均的分配到每个月,要知道每个月都少吃点,总比最后一个月什么都没得吃来的好。所以最好的谷商能在下次收成之前恰好将陈粮卖完,也就是说他在使得老百姓获益最大的情况下,自己也获益最大,两者利益完全一致。而造成饥荒的原因,则是源于政府以不适当的手段去克服粮食不足而造成的困难。即使碰到收成极差的情况下,商人们仍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商业网络从各处将粮食调来,然而这时恰好也是民怨最为沸腾的时候,国王为了体恤民情,很人性化的下令将谷商处以枷刑。正是由于针对谷商的恩将仇报,本来只是一场粮食短缺,最终发展成了大饥荒。
谷商的存在不仅对普通百姓有利,对种田的农民来说同样有利。亚当"斯密研究了谷商和农民的契约,发现他们早在粮食收获之前就按照往年的平均水平将粮食收购价确定好了。对农民来说,最初就讲好价钱,总比时时刻刻担心能卖多少钱来的好,于是他就可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在产量的扩大之上。在收获粮食的时候,一下就把卖粮的钱都拿到手,就可以买农具、买耕牛、雇人改良土地,为下一年的粮食做准备,如果消灭了谷商,那农民不得不自己背着粮食去城里卖,虽然他一个月一个月慢慢的卖收益远大于一股脑儿卖给谷商,但他这一年就别想种田了,他最终还是从农民变成了谷商。
斯密已经将谷市的情况分析得非常透彻,那就让我们回过头看看现在的房市。房地产商造了房子卖给老百姓,我相信他做梦都希望房子一造完立马可以统统售罄,然后将全部的资金投入新楼盘的再开发。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老百姓对房子的需求是缓慢且连续的,可能某甲为了寻找机会从老家来到大城市,最初他只是想找份工作立足,所以只需要租房就满足了,慢慢的他发现由于自己的努力工作,工资收入始终在增长,因此他打算找一套小点儿的房子先买下来,过了几年有了爱人,两人的经济实力比一人强了很多,为了结婚得到了家里的支持,买了套大一些的房子,又过了几年事业有成,也有了孩子,便换了一套更大的房子。换句话说,每个人的买房需求都是经过数年酝酿的,绝不是心血来潮看到附近有了新楼盘就想买下来住。正由于不同的人的需求也不同,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需求也不同,房产商很有可能要花上数年时间才能把建完的房子慢慢售完。但这对于房产商来说成本太大了,原本他可以把资金收拢继续开发新楼盘,而现在只能把时间花费在售楼之上。好在这时候他遇到了炒房团,炒房团出手阔绰,也不会和你斤斤计较一分一厘的小事,一下子就买下数十套,这大大的缓解了开发商的资金压力,使得新盘的开发速度也加快了。但炒访团买来房并不是要自己消费,他只是等到该房子真正的主人出现的时候,将房子卖给对方。为什么炒房团能获利?他帮房子的主人保管了这套房子这么长时间不被别人买走,难道不该有所得么?
斯密认为谷价的高涨不是因为开发商囤积,笔者同样认为目前房价的居高不下也不是因为开发商的囤积,是因为确实供应不足。但也有人会说,目前空置的房子很多,如果不是开发商的囤积,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空置率?对于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好比现在达到结婚年龄的女孩子,有很多却仍然未婚,你不能因此就认为,这些女孩很坏,因为她们在囤积自己。世间女孩千千万,她们无法一致决定不结婚,同样天下的房产商千千万,他们也不可能一致决定要囤积。因为这是不稳定平衡,即使大家决定要囤积,这时任何一个违犯条款的人都会得到最大的利益。对于空置率正确的理解是,正像你无法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女孩,你也无法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房产,她们都在等待适合自己的人,对房子来说,地段、交通、环境、购物、就医上学,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因素,不能孤立的认为房子本身没有卖出去就是由于被囤积。
很不幸,现在的老百姓并不管这些,他们和自己的老百姓祖先一样,把自己的不满都归罪于商人的贪婪。更不幸的是,政府也开始学习爱德华六世了。但毕竟由于时代的发展,现在政府下达的法令复杂得多,破坏性也隐蔽得多。首先是为了打击炒房者而征收全额营业税,把炒房者都先挤走,让开发商资金回笼的速度减缓;然后命令银行,如果开发商的资金太少就不能贷款给他们,让他们的工地开不了工;最后再告诉开发商,如果在一定的时间内你的工地不开工,就要收回土地,因为你正在囤积土地。呜呼哀哉,怪不得潘石屹要长叹:房产商将家破人亡!
最后再多说一句,对大部分世事的经济分析只要一本《国富论》足矣,根本用不着那些花里胡哨的新潮经济学工具。但令人感觉可悲的是,很多所谓的经济学者,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新奇分析工具,最终只是为了给民众的误解找一个看似合理的理由。
前一篇:一个IT青年的数字化一天
后一篇:今天你受骗了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