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个所有人都急吼吼的年代,杂志上教女人如何用最快的速度把胸变大、把脸变小、把变了心的老公拽回家;电视传销上声嘶力竭地卖着神奇的减肥药塑身衣和婚外恋手机;满街纷飞的广告全都承诺你一个月学会英文两个月能够出国三个月就能自己创业,所以,当我看到这本《潜伏在办公室2》的时候就知道,这是继《潜伏1》大卖之后,书商想再巩固一疗程儿的春药,希望读者掏出更多的钱,换取人人迫切想得到的职场坚挺和成功。
在经济萧条的严冬,每个人都危不自保,觉得底气不足脑子不够用,想找点补品吃吃,顺便把手里的泥饭碗换成个金饭碗,这愿望是美好的,但决不能病急乱投医。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潜伏1》的成功吧。
这是一本借着热播电视剧而迅速上位的热销书,作者陆琪太了解这个由电视统治的时代了,你可以不认识他,但你一定认识余则成。而这本冠以时髦名字的书亦以通俗易懂的“格言体”撰写,如“做事做得好,干活干到老。”“站在上司的立场想问题,站在自己的立场做事情。”“也许你是一个对公司有用的人,但你不一定是对上司有用的人。”这些看着有点拽,貌似深奥又谁都看得懂的文字,最适合让白领拿去当MSN签名,每天换一个,能用一整年。书里还有一步一步手把手的案例分析,这也是喜欢吃快餐的读者的最爱,他们不要云里雾里,不要托物言志,要的就是最直接的告诉他,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成功!所有的这些包装因素,是构成一本畅销书成功的一小部分,而更核心的是,作者陆琪深谙打工族常感不得志心理,一手营造出了一个异常阴暗复杂的职场氛围,将读者深深催眠。就连陆琪自己都说,“《蜗居》能走红是因为绝大多数人买不起房,住不上房;《潜伏在办公室》能成功是因为绝大部分人在职场受压迫被欺负。这些作品成功的基础都因为别人的失败。”
但大部分人真的在职场中饱受压迫和欺负吗?职场江湖真的有那么险恶需要步步为营人人算计吗?当我读过了《潜伏2》,顿感明白了其中逻辑,如果你本着每个便宜都得占,捡不着东西就算丢的心态,再加上职场被害妄想,那答案是肯定的。
从“做好人要看时机”到“得罪人的下场”,从“拿钱时别手软”到“上司的夸奖是毒药”……林林总总,这本书可谓把职场分析得血雨腥风,这到让我想起了身边常见的一种人:
饭桌上但凡酒过三巡,他就开始吆喝,上司狗屁都不懂,同事全都想算计他,他怀才不遇。看他如此声泪俱下的痛诉,一开始,你也许同情过他,但渐渐就会发现,无论他走到哪里,都是一样的结局,他永远有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上司,和一群勾心斗角的同事,他永远被人嫉妒、怀恨、暗算,他所怀的才,就和被强奸怀的孕一样,永远见不得天日。毫无疑问,他就是所谓的职场失败者。而《潜伏在办公室》系列,恰好是写给千千万万的他们看的,因为他们需要这样一位知心人,能精准地点出他们所有的失意,并对症下药,让怨气和牢骚有一个出口,至于看完后是不是真的治病,这不重要,对于大多数职场失败者来说,他们需要的永远不是解决之道,抱怨只是为了遮掩自己的无能,对他们最贴心的,就是如《潜伏》系列一样的“补药”,让他们所有的哀怨更有理论依据,读完后会舒心地叹一口气,说,我还是人太善良,学不来这些损招,要不我早就……然后继续以哀怨当高潮地过完他们的职场生涯。
实际上,不光职场失败者是秘籍的拥趸,其他各种成功绝学的爱好者多半也是那个领域的loser。我认识一个姑娘,是个情感理论控。她喜欢倾听各种专家关于男女感情的论述,并总能从中得到启发并应用到自身。然而,她在个人的情感生活中却总是一挫再挫,我无法残忍地告诉她,你遇到的其实都不是感情问题,全是人品和智商问题。
同样,无论你如何机关算尽地潜伏在办公室,靠心计和技巧是无法成就你事业上的成功的,所谓的职场问题和职场规则,一样是关乎人品和智商的,像毒舌陆琪书中所言的这些厚黑学和小诡计,顶多当作脑白金——对老弱病残,全当补充点维生素无害健康,但要指望它救命,就真成了脑白痴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