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红楼梦》新也难红
(2010-07-13 10:10:21)
标签:
影视新版红楼梦《红楼梦》宝钗李少红 |
分类: 文学视野 |
李少红导演的《新版红楼梦》,已经在某些电视频道开始播映。看来看去,大致悟出了李导的创作着力之处:第一,在叙事方式上尽力逼近小说原著,不仅用小说的叙述语言制作成旁白,对故事、人物、场景等等不断地进行解说,而且对原著中一些用于交待写作意图与故事背景等的片断(如《好了歌》、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等),也进行了直接的演绎;第二,在拍摄方式上尽力避开王扶林导演的87版《红楼梦》,以求标新立异,至少是有所不同。
李导的第一项追求,看来是意在使电视剧接近小说。但是,她也许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来,电视剧不仅损伤了其作为电视剧的长处,而且也难以得到小说的长处。所以,《新版红楼梦》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对小说原著缺乏适合电视剧艺术的取舍,显得平淡冗赘,好戏没有被凸现出来。
李导的第二项追求,里面大概隐藏着对王版《红楼梦》的一个“怕”字。因为王扶林导演的《红楼梦》确实是得到广泛认可与广泛好评的,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海外,而且一直是历播不衰,迄于今日。于是,王版的《红楼梦》其实就成了立在李少红面前的一个绕不过的难题。面对着这个难题,李导没有敢采取吸收借鉴的态度而是采取了躲避的态度。这样,她就难以从王导那里汲取所长,表现出了某种躲躲闪闪的创作姿态。例如,新版中时不时可以看到穿插着许多快进镜头——之所以快进,表面看来是为了加快节奏、节省时间,但内含着的原因显然是因为没有拍出戏来,只好以此权作敷衍。又如,新版中的插曲没有一支是放开喉咙唱出来的,都显得小声小气、扭扭捏捏,给人留不下什么印象。虽然李导说是怕让插曲压倒画面,实际上却落得插曲、画面都更加惨淡。
两相对照,二位导演最明显的差异表现在人物形态定位上。王版《红楼梦》里的人物基本是以体态丰盈为主要特征,宝玉、宝钗、探春、贾母等都是如此,就是体弱多病的黛玉也不使人觉得单薄。而到了李导这里却改变成了以瘦削为基本特征,无论是宝玉、黛玉、宝钗,还是凤姐、贾母等等,都显得小里小气,给人以缺少富贵人家排场、气度的感觉。比如,贾母就显得厉害而缺乏亲切感,黛玉就显得娇小而缺乏可怜态,宝玉就显得尖削而缺乏精气神。倒是那些喜剧丑角式的人物,如薛蟠、贾环、刘姥姥等,却无一不是方面大耳、形象招摇。从这种对比中可以看出李少红的审美情趣,她更加偏爱的是瘦男瘦女,是那种特讲究减肥、瘦身的类型人物。自然,这种人物类型是当代年轻人喜爱的形象,而不是从《红楼梦》创作需要出发的人物形象。
李少红说,她所选取的宝钗黛等演员是最接近原著年龄要求的。她这样一说,却恰恰表明了她没有看懂曹雪芹在这一点上使用了描写的朦胧式、障眼法,正如他把北京南京故意混淆起来进行描写一样。换言之,《红楼梦》并不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而就是一部地地道道的成人文学作品。仅以宝钗黛的感情纠葛而言,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况味,也绝不是未成年的孩子能够领悟得了的。因此,李导在《新版红楼梦》里试图让一伙未脱乳臭的孩子来演绎大人们的故事,领着一些孩子说大人话,给人的感觉就不能不是:台词背得还挺流利,但台词的韵味却怎么也表达不好。
《新版红楼梦》从筹拍到播映,已经有好几年的时间了。其间,不断有相关的新闻被炒作出来,可谓吊足了人们的胃口。播映之后,我是抱着期待的心理预备好好观赏的。但遗憾的是,这部电视剧没有能够吸引住我。写下以上感觉,也就算是一点观赏心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