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晚小品是否偏重北方

(2009-02-13 21:56:57)
标签:

春晚

赵本山

小品

不差钱

普通话

娱乐

分类: 杂感拼盘

春晚小品是否偏重北方

近日,一个南京网友就春晚最火的小品《不差钱》,向我提出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小沈阳有句台词‘这一天!他也太抠了!’‘抠’我还能弄明白是‘小气’的意思,可‘太抠了’与‘这一天’有什么关系?”

乍一听到这个问题,屏幕前的我不禁笑出了声。的确,这句台词对于南方人来说,理解起来确实存在一定困难。于是我告诉他,“这一天”是北方常用的口头语,一般是在无奈或不顺心的情况下使用,大体上表达的是“这一天过的真没意思”。听了我的解释,那位南京的朋友似乎明白了一些,但还是不解:“即便这样,又有什么可乐的?我就不明白为什么现场观众听了这句话会乐得前仰后合。”

我一下子怔住了。是啊,为什么北方的观众听了这句话会发出会心的笑声,而南方观众感到的却只有不解和茫然呢?无疑,这句台词是有“包袱”的,而这“包袱”大概就是因为这句家喻户晓的东北方言被搬到银幕上,且用得恰到好处而形成的。熟知这一方言的全部含义的北方人听到这样一句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在春晚的舞台上“亮相”了,自然觉得很有趣,那感觉就如同罗格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用中文问好一样。而不熟悉这一方言甚至对其一无所知的南方人则像鸟巢中的“老外”一样,只能瞪着一双茫然的双眼看着那些乐开了怀的北方观众发愣。

由此想到另一位云南的网友说得更直接:“央视春晚小品就是偏重北方,轻视南方。赵本山的小品,我从头到尾都没觉得有什么可乐的。”也难怪,连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人们理解这个满是东北方言的小品都有一定困难,更别说那些与东北地区呈对角线的西南地区的观众了。

我国幅员辽阔,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文化、民俗、语言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作为最受国人关注的春晚,在语言类节目这个重头戏中,如果真出现了“偏重北方轻视南方”的做法,南方观众有些怨言也是可以理解的。关键是——央视春晚的小品真的“偏重北方”吗?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小品属于语言类节目,既然是“语言类”,而且是央视春晚的语言类节目,就应该使用全国人民都能听得懂的普通话,让全国人民都能听得明白。而普通话的定义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请大家注意,普通话的基础方言是“北方话”,也就是说,普通话和北方话是最相近的。因此,南方人来到北方,几乎没有听不懂当地语言的现象,而北方人到了南方,则像到了外国一样,对当地语言如听天书。赵本山的小品,即使添加再多的北方方言,全国大部分观众也是能看得懂,并能理解里面大多数的“包袱”的。这由全国观众的好评和投票中就能看得出来(没有人会说那些投票者都是北方人吧)。试想,如果把一个满是南方方言的小品放到央视春晚上,即便里面有再多能使南方人捧腹大笑的“包袱”,能逗乐全国大部分观众吗?且不说秦岭淮河以北的人听不懂,就是南方也许只能有部分人听懂,因为南方方言也分为许多分支,我国八大方言区有七个在南方,据说江苏地区有些地方相邻的两个村子都听不懂对方的方言,你总不能指望广州人能听懂纯粹的上海小品吧。从这一点上来说,央视春晚小品多用北方演员就不足为怪了。请注意,“用北方演员”不等于“用北方方言”或者是“偏重北方”,因为大部分北方演员说的都是普通话,个别出现北方方言,亦不能说明春晚小品就是北方人的天下。

其实,央视春晚在语言类节目中,也尝试过把南方的一些语言类节目推向全国,例如06年春晚的小品《粑耳朵》就是用四川方言表演的。说句实话,作为一个北方人,小品中大部分台词我都没太听懂,更别说捧腹大笑了。而那个小品在那一年春晚中也是效果平平,甚至大部分人都忘记了曾经有过那么一个小品。看来,拓宽语言类小品节目来源,也有很艰巨的路要走。明年春晚小品,大概还是北方人的天下。

不过,南方观众的这些反映,从另一个侧面也给央视春晚小品类节目敲响了一个警钟,那就是:应该把更多的“包袱”“笑料”放在剧本的情节而不是某种方言上。因为方言是地域性的,而情节,尤其是情节中的情感变化,则是人类共同拥有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