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佛教佛经感悟随笔 |
分类: 杂感拼盘 |
最近突然喜欢上了佛经。
其实读懂佛经,我还没有那么深的道行,尤其看到那些婆娑了,般若波罗蜜多了,只须捎上一眼,头就大了一圈。对佛经产生兴趣,全赖金庸大侠的武侠小说,尤其是那部《天龙八部》。藏经阁里那个深藏不露的老和尚,那经法讲的,真是“相当的”精彩。后来和一位曾研究过佛法的朋友交谈,发现他的话语里处处透着禅机,有时竟让我无法接口,非得细细琢磨思量,才能品出一点味道。这样高深的境界,我“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于是,决定也找来几本佛学书籍,好好参悟一下,以免和别人交谈时处处透着浅薄。
但真要从那些“般若波罗蜜多”中参透出什么道理,我还没有那个本事。于是找来了弘一法师的《晚晴集》,之所以选择它,一是弘一法师是我景仰的人,他的素养我只能用“高山仰止”来形容。二是《晚晴集》中没有太多的“般若波罗蜜多”之类的话,用净空法师的话来形容就是“大众化”,连中学生也大致能看懂一二。但要真正品味到其中精髓,却也要花一番工夫。因此这样的书,最适合我这个入门者去读。
可是读着读着,却发觉我那个“以免和别人交谈时处处透着浅薄”的初衷,实在大违佛家之道。佛法中提倡“无欲”,“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多么可怕。做人,就应该“处众处独,宜韬宜晦,若哑若聋,如痴如醉,埋光埋名,养智养慧,随动随静,忘内忘外”。与大众相处或者独处绝对不能炫耀自己,显露自己的才华,要做到韬光养晦,必须若哑若聋。想要修养自己,就别要知名度,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人一出名,嫉妒陷害诽谤全来了。岂不见只一个小小的新浪原创大赛,还没等到结束,上下半程的12个“盟主”的文章全被诽谤个遍。不是说你“不够资格”、“太烂”,就是说你“暗箱”之类。其实大家都明白,即使把这十二篇作品撤换掉,再换另外十二篇,也会得到这个下场。总之,你就不应该出名,不该获这个奖,不该当出头鸟。在这样的炮轰之下,想要心静都难,更别说修身养性了。另外,关于智慧,也是“养”出来而不是“学”出来的。读书读的是知识,而不是智慧。儒家有句话说得好:“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因为不是你自己领悟的,所以没有资格做别人的老师。因此,心清净到一定的程度才产生智慧,因定生慧。内不动心,外不着相,内外为一,才是大智慧,大学问。
这样看来,读佛经不是为了深刻,更不是为了让别人觉得深刻。其实深刻不深刻是自己的事情,不是给别人看的。而一个人,也不是“想”深刻就能“学”深刻的。深刻是一种品性,靠“养”,靠“悟”,靠“修”。以此对照,我等红尘之人还差得远呢。滚滚红尘中,所谓“随动随静”,要有何等的智慧和勇气。正如《晚晴集》中摘录诵帚禅师的四句诗:
“篱菊数茎随上下,无心整理任他黄,后先不与时花竞,自吐霜中一段香。”
以此自勉。
其实读懂佛经,我还没有那么深的道行,尤其看到那些婆娑了,般若波罗蜜多了,只须捎上一眼,头就大了一圈。对佛经产生兴趣,全赖金庸大侠的武侠小说,尤其是那部《天龙八部》。藏经阁里那个深藏不露的老和尚,那经法讲的,真是“相当的”精彩。后来和一位曾研究过佛法的朋友交谈,发现他的话语里处处透着禅机,有时竟让我无法接口,非得细细琢磨思量,才能品出一点味道。这样高深的境界,我“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于是,决定也找来几本佛学书籍,好好参悟一下,以免和别人交谈时处处透着浅薄。
但真要从那些“般若波罗蜜多”中参透出什么道理,我还没有那个本事。于是找来了弘一法师的《晚晴集》,之所以选择它,一是弘一法师是我景仰的人,他的素养我只能用“高山仰止”来形容。二是《晚晴集》中没有太多的“般若波罗蜜多”之类的话,用净空法师的话来形容就是“大众化”,连中学生也大致能看懂一二。但要真正品味到其中精髓,却也要花一番工夫。因此这样的书,最适合我这个入门者去读。
可是读着读着,却发觉我那个“以免和别人交谈时处处透着浅薄”的初衷,实在大违佛家之道。佛法中提倡“无欲”,“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多么可怕。做人,就应该“处众处独,宜韬宜晦,若哑若聋,如痴如醉,埋光埋名,养智养慧,随动随静,忘内忘外”。与大众相处或者独处绝对不能炫耀自己,显露自己的才华,要做到韬光养晦,必须若哑若聋。想要修养自己,就别要知名度,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人一出名,嫉妒陷害诽谤全来了。岂不见只一个小小的新浪原创大赛,还没等到结束,上下半程的12个“盟主”的文章全被诽谤个遍。不是说你“不够资格”、“太烂”,就是说你“暗箱”之类。其实大家都明白,即使把这十二篇作品撤换掉,再换另外十二篇,也会得到这个下场。总之,你就不应该出名,不该获这个奖,不该当出头鸟。在这样的炮轰之下,想要心静都难,更别说修身养性了。另外,关于智慧,也是“养”出来而不是“学”出来的。读书读的是知识,而不是智慧。儒家有句话说得好:“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因为不是你自己领悟的,所以没有资格做别人的老师。因此,心清净到一定的程度才产生智慧,因定生慧。内不动心,外不着相,内外为一,才是大智慧,大学问。
这样看来,读佛经不是为了深刻,更不是为了让别人觉得深刻。其实深刻不深刻是自己的事情,不是给别人看的。而一个人,也不是“想”深刻就能“学”深刻的。深刻是一种品性,靠“养”,靠“悟”,靠“修”。以此对照,我等红尘之人还差得远呢。滚滚红尘中,所谓“随动随静”,要有何等的智慧和勇气。正如《晚晴集》中摘录诵帚禅师的四句诗:
“篱菊数茎随上下,无心整理任他黄,后先不与时花竞,自吐霜中一段香。”
以此自勉。
前一篇:111,王濛的三个“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