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贝日记》只是南京上空的“浮云”

标签:
杂谈《拉贝日记》南京大屠杀《南京南京》 |
无论是作为抗日家族的后代,还是作为一个娱记,对于蔷薇来说,在同一个月公映的《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都是不可错过的影片,只是感受过了《南京南京》的震撼之后,再看《拉贝日记》总觉得似乎少了些什么,胸口似乎堵住了什么东西。在这部西方人导演的电影中,西方人又被塑造成了亚洲人“唯一的救世主”,而任何中国人面对侵略的抗争在电影里都是看不到的。
当然,对于1937年南京城中的中国人来说,德国人拉贝确实是个“救世主”,他保护了20万中国民众的事迹该被永久铭记,这是不容置疑的。只是让人不明白的是,在这部以中国为背景的电影中,所有中国人的形象几乎都是模糊不清的,甚至是有些令人厌恶的。被砍头的拉贝司机毫无礼貌,服务德国人多年都不会敲门;医院的中国大夫不是错误估计形势,就是擅自脱离岗位,甚至为救自己儿子搭上同事的性命;大学女生琅书算是个文化人,可她无视女校长的警告,在破城后多次跑回家,不但自己差点被日军强暴,更把敌人引到了学校,让全校学生陷入危险;最令人不理解的是电影对拉贝的秘书“韩”的处理,他的镜头极少,多数时候在充当拉贝的传声筒。可是在历史上,同样姓韩的拉贝秘书经曾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同日军交涉,是他为安全区内的中国人搞到了最重要的口粮。在《拉贝日记》中呢?坐在运粮车上的、敢对着日军喊叫的全都是拉贝先生。
看这部电影,蔷薇总是不自觉地想起那部同样由西方人拍摄的东方题材影片《安娜与国王》:手无寸铁的外国妇女安娜,用一把小号就拯救了国王和他的政权,在灾难面前,东方人总是任人宰割,西方人无所不能。
如果说在《拉贝日记》里,看不到南京守军的半点抵抗、看不到日军大规模屠杀的场面、看不到大批中国妇女曾被强暴的信息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是《拉贝日记》,它只记录了拉贝所看到的,是拉贝的视角。可是为什么也看不到日军多次冲进安全区抢走中国妇女?在一些文献记载中,日军多次对安全区进行骚扰,就连保护中国人的西方朋友也曾被扇耳光、被殴打,安全区其实并不“安全”;20万人涌进安全区后吃、穿、住是如何解决的?照顾20万难民的生活,肯定不是安全区内那20多个外国人就能完成的。但是,很可惜,电影中拉贝的安全区成了真的安全的孤岛,依靠他彬彬有礼的外交交涉,日军就乖乖呆在区外;女校长拒绝了日军“借女学生”的要求,对方就只用枪毙战俘来恐吓她,却没动学生和难民一个手指头;而没人知道拉贝他们做了什么,就在正在经受屠杀的南京城弄到满满一卡车的粮食。电影用了大量细节描写拉贝的伉俪情深,但究竟拉贝拯救的20万民众在安全区内过着怎样的生活却一点也看不到。拉贝毫无疑问该被歌颂,可他不是万能的!因为在经历大屠杀的南京,没有人是万能的!
与其说《拉贝日记》是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不如叫它《拉贝故事》,它其实只是在描写一个西方的英雄,将所有功德都归于他。有人将《拉贝日记》比作中国的《辛德勒的名单》,如果抛开史实,单从电影的角度比较,《拉贝日记》差得太远了!它也许能够取悦西方电影节的评委,但在很多中国人看来,它甚至比不上同期上映的《南京南京》,几年前,由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导演比尔拍的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南京》也比它好太多了!因为无论是《辛德勒的名单》、《南京南京》,还是《南京》,让观众最终看到的都是战争中人性的挣扎,面对屠杀时信仰的崩溃,这才是今日拍摄大屠杀题材电影真正的意义。
在《南京南京》中,侵略军角川被特意设置为战前在教会当教师,他不得不面对与他信仰相悖的大屠杀场面,所以在全剧最重要的场景“祭祀”中,他的信仰崩溃了,他最终选择自杀。在同样由西方导演拍摄的《南京》里,安全区内的西方友人一次次阻拦冲进安全区的日军,一次次的祈祷:“上帝啊!南京已经变成了人间地域,你到底在哪?”一直到信仰崩溃。这样的电影让人们明白,屠杀让无论是施暴者还是受害者都要面对信仰的扭曲、人性的煎熬,战争其实是全人类的敌人!而《拉贝日记》中的拉贝虽然伟大,却伟大得不够真实。
《拉贝日记》的结尾,拉贝先生经过遍地疮痍的南京城离去,他的背影就像废墟上的花朵一样象征着希望,但可惜这花朵就如同南京上空的浮云,人们看得到它,它却不能抚慰人们的心灵。拉贝是中国人民的英雄,但是《拉贝日记》中的拉贝只是西方人心里的英雄,因为它的导演既不真正懂得南京大屠杀带给中国人民的伤痛,也不真正理解中国人民因何铭记拉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