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厌琴八招

(2014-07-24 10:04:13)
标签:

育儿

练琴

分类: 育儿:人生大事

小秧幼儿园在中班时会统一学钢琴。每个班30个孩子,起初接触钢琴时,拒绝进琴房的孩子只有一两个。多数孩子都会钢琴这个大玩具怀有浓厚的兴趣。但两年之后,大部分孩子都在家长不懈地努力下,许多孩子都成功地对练琴建立了深恶痛绝的感情,为了能够不练琴,孩子们可谓智计百出,不屈不挠,谱成了我国特有的琴童抵抗进行曲。

 

短短两年,起初很喜欢的弹琴的孩子,怎么会这么讨厌弹琴呢?家长们是怎么做到的呢?观察之后,我总结出了“厌琴八招”,只要把这八招做足了,甭管当初孩子对钢琴是多么有兴趣,保证都能越来越讨厌钢琴。

 

当然,如果你想让孩子愉快地弹琴,将弹琴视为人生乐趣之一,也可以参考这八招——只需反着做就行啦!

 

第一招:把钢琴变成作业。

多数孩子在刚接触钢琴时都有一个宝贵的兴趣期,很多孩子在这个时期会主动弹琴。即便是起初有点惧怕钢琴的孩子,在看到同龄小朋友弹曲子之后,也会慢慢产生兴趣与好奇心,想自己也试试。

 

但我见到很多家长,在孩子刚开始弹琴时,就制定了严格的要求。比如每天至少弹二十分钟,每次必须弹规定曲目。这样的行为为孩子讨厌钢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令孩子们迅速就觉得弹钢琴是一项艰巨而枯燥的任务。

 

在小秧钢琴启蒙的一年之内,我都从未规定过她弹什么,弹多久。完全随她兴趣。一年之后,小秧开始有意识地避免琴艺生疏,如果两天不练,她自己会找时间弹一弹。旅行回来,第一件事就是要练琴。到了今年,随着她水平的进步,也看到别的更努力的孩子比她弹得好。小秧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她想弹更高级的曲子,想弹得更快更流畅。听说那些弹得好的孩子每天都固定练琴以后,小秧自己制定了钢琴挑战计划,每天挑战30分钟集中练琴。

 

有兴趣,有了进步的愿望时,孩子自然会渴望更好的学习方法。这时候对孩子进行引导是事半功倍的。反之,破坏掉孩子的兴趣,在孩子没有进步愿望时强迫孩子下苦工,或许能暂时取得一点成绩,其代价却是破坏了孩子一生的学习主动性。很多当年的高分学生成年后再也没有任何进步的愿望,连接受新鲜事物都很困难,就是强迫式教育的恶果。

 

第二招:让钢琴远离音乐

钢琴音色优美,是一种不易惹人反感的乐器。即便是完全不会弹的人,胡乱弹出来也不会太难听。所以大部分孩子在接触钢琴时都会有几分喜欢。而启蒙阶段,即便是很简单的小曲子,也是孩子最可爱的演奏。可是很多家长,从来不认为自己的孩子在演奏,既不讲解曲子的背景,也不称赞孩子弹得好听,只是一遍遍让孩子“注意手型”。这样,孩子们不觉得自己是为了听到音乐而演奏,只觉得是为了满足家长的无理要求而练功。

 

有位孩子奶奶告诉我,她家孩子,只给奶奶一个人弹琴。奶奶说:“因为我啥也不懂,她弹什么我都说好。她妈妈懂,能听出弹得好不好,总说她应该怎么弹,所以她就不愿意给她妈妈弹。她妈一让她练琴,她就哭,哭得撕心裂肺的。我让她弹,她能高高兴兴给我弹好多,还给我讲。”

 

从小秧第一天学琴开始,我都是对她说:“小秧,请你给妈妈弹一首好听的曲子好吗?你弹什么都行,妈妈就是想听小秧弹的曲子。”小秧都会高高兴兴地弹给我听。有一次我们吃饭时,小秧先吃完了,她就坐在钢琴前随手弹了一个简单的小曲子,我当时就特别感动地说:“天呀!在家里吃饭居然会有美妙的音乐,咱们家一下子变得很高级!就像那种特别高级的餐厅一样!这都是小秧带来的呀!”就这样,小秧一点点感受到了演奏音乐为自己及他人带来的美妙滋味。而这样的感受,其实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

 

第三招:禁止孩子玩钢琴

在启蒙阶段,孩子们会视钢琴为大玩具,常常高兴起来就乱弹琴。很多家长就急了,觉得孩子不务正业,不好好弹琴,就知道瞎玩,真是不思进取,这样下去如何了得?立刻对孩子说:“别瞎弹,好好练!老师让你弹什么来着?”

 

其实,乱弹琴是孩子对钢琴的探索,正是对钢琴有兴趣的表现。把钢琴当大玩具,是孩子在与钢琴建立好感的一种方式,家长为何要阻止和破坏呢?

 

直到现在,小秧都还会兴之所至,在钢琴上不知弹些什么,不一定是老师的作业,或是突然翻出很久以前,对现在的她来说过于简单的曲子来弹。甚至就是把黑键白建一个个按一遍。或是抱着她的玩具兔子,说小兔也想弹琴,然后按着兔子的小手弹单音。对此我从未阻止和打扰,绝对不会说“你弹点正经的”。我真心认为,这是孩子对钢琴自主摸索。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是一种练琴,甚至相当可贵。

 

第四招:不给孩子独立学习的机会

琴童父母似乎有个约定俗成的行为,那就是孩子学琴,父母在旁陪着,时刻牢记老师的教导,等老师走了好亦步亦趋地指导孩子练琴。在最开始的阶段,或许这样是会见效比较快。但在这样的指导行为中,孩子失去了独立学习的能力,也会产生依赖心理:我不用认真听,反正我妈听着呢。又何况,家长自己多半是不会弹琴的,那么家长这所谓的指导经过了家长的二次理解,从艺术理解的角度来讲,很可能是相当不靠谱的。

 

从小秧开始学琴起,我从未像个监工似的坐一边陪着上课。隔三差五,我也会问问她这些曲子都是什么拍子,让她讲解给我。有时她会很骄傲地给我讲得清清楚楚,有时候她忘了。我会跟她说:“那你明天问过老师,再告诉妈妈好不好?”现在小秧一直是自己学琴,问她任何地方,她都能回答的头头是道。

 

第五招:打扰孩子的练习

太多的家长,在孩子练琴时全程坐在一边,一遍遍说:“错了!手型不对!”随时纠正和打断孩子。这是我非常不能理解的一种行为。我觉得打扰一个正在认真做事的人,是一种非常粗鲁、无礼、讨人嫌的行为。棋盘上有句话说得好:观棋不语真君子。在孩子练琴时指手画脚的父母,在我看来,就像坐在副驾上指挥司机如何开车的乘客一样讨厌。

 

不断地打断与挑剔孩子练琴,会让孩子觉得练琴是一件非常不愉快的事情。久而久之,孩子会形成条件反射,想起弹琴就觉得烦躁。

 

而且这种方法的实际教学效果也不好。我发现很多特别重视手型的家长,孩子却越练手型越僵硬。而虽然我从未管过小秧的手型,但她手型也不差,而且随着曲子难度的增加,她的手型也的确一直在进步。

 

第六招:否定孩子的努力

在小秧他们班刚学琴不久之际,有次几个孩子一起玩,我请她们开演奏会给我这个不会弹琴的笨阿姨听。孩子们同意了。每个人弹完,不管弹成什么样,我都带领所有人都热烈鼓掌。于是孩子们高兴极了,一首又一首抢着弹起来。一个孩子的家长见状十分欣喜,立刻让她的孩子向另一个“指法比较好”的孩子学习。被训导的孩子顿时兴味索然,说了句“我不弹了”就到一边去了。演奏会就此结束。

 

一个几岁的孩子,能够坐在琴凳上弹出简单的曲调。在我看来,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事情!在这种时候,能够做出煞风景的事情,这些家长的一颗心,到底是有多粗糙坚硬啊?

 

其实,如果能够尊重孩子对音乐的最初最原始的喜爱,给予孩子足够充足的时间,允许孩子在成长中慢慢掌握学习的技巧,孩子总会进步的。当孩子慢慢熟悉了简单的曲调之后,自然也会向往去表达更为美妙复杂的音乐。

 

第七招:有困难就是你没长性

小秧刚开始练琴时进入新鲜期,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弹新学的曲子。我很高兴,发到了网上说,看来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讨厌弹琴。很多过来人给我泼冷水,说:“一开始都这样,但过一阵子就不行了。只肯弹刚开始那几首曲子,到现在彻底不弹了。小孩子都这样,三分钟热度,没长性。”

 

果然,不久之后,小秧也遇到了瓶颈期。弹几下没弹对就气得哭着摔谱子,或是拒绝弹新曲子,只弹自己已经很熟练的曲子。我认真地与老师沟通后发现,这些状况都发生在“上台阶”之际,也就是难度明显增大时。

 

但与那些网上前辈不同的是,我不认为这是孩子没兴趣了,新鲜劲儿过去了。我认为这是孩子遇到了学习的困难,但她年龄幼小,没有解决困难的经验,所以她感到不愉快。为此我特意请教了老师,也和小秧一起想了一些办法。比如觉得太困难的曲子,先唱谱。唱得很熟练了,分手慢慢练习试试。在此期间,可以只弹自己喜欢的曲子。第一次瓶颈期就这样慢慢地度过了。过去之后,小秧所弹的曲子果然明显复杂了。我也祝贺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进步。

 

如是几次以后,现在小秧基本上已经可以很好地自己度过瓶颈期。在这样的过程中,她学会了“如何战胜学习障碍”的技巧,也建立了“我能够战胜学习障碍”的自信。

 

我也可以想象,很多父母在孩子遇到困难时,不仔细去帮孩子想办法,而是一味抱怨孩子“新鲜劲儿过去了”,“没长性”。有的家长性格淡然,觉得不弹就不弹吧,索性就此放弃。虽然可惜,但大人孩子倒起码没遭罪。有的则采取高压政策,要求孩子向某某学习,或是一天练更长时间。或许暂时能起到一点效果,但对孩子的学习兴趣与自主能力,却造成了长期的伤害。

 

第八招:盲目画大饼欺骗孩子

有太多的老师或家长,大约是为了鼓励孩子,就会说一些神话。比如,只要你每天像某某练得时间一样长,你就能像某某弹得一样好。甚至有的老师会对一些资质不错的孩子说,只要你下得了郎朗那样的苦功,你也能成为郎朗。

 

不要说在艺术门类,在任何领域,天赋都是取得极高成就所必须的条件。神童是天生的,任何教育都不能批量复制。郎朗三岁能复制动画片上的演奏动作,五岁就得了东三省的少儿钢琴比赛冠军,家有琴童的父母都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即便身为神童,要成为顶级演奏家,也还得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且这千军万马皆非凡人,乃是各种型号的神童。

 

用神话来欺骗孩子,会让孩子怀疑自己,觉得一定是自己有问题,否则为何练这么久并没有超过某某。这种自我怀疑不仅打击孩子的自信,也会让孩子对弹琴产生质疑与惧怕。

 

努力不一定能超过某某某,但是一定能超越曾经的自己。这才是努力的意义。我一直对小秧说,认真地练琴,就会比不练好。坚持下去,就能弹奏越来越美妙的音乐。或许这样的结果听起来不够辉煌,但它至少是一句真话。

 

小秧学琴已经两年,我对她这两年的学习成果非常满意。并不是小秧弹得有多么好,而是对于她来说,弹琴是“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妈妈的要求”。她会在想起来的时候随时去弹一首曲子,也会在玩玩具时嘴里哼唱谱子。从成绩的角度看,她虽然不是顶尖的,但也是弹得比较好的孩子之一。而在相似成绩的孩子里,小秧是最快乐的,也是最不需要家长操心的。很多家长对此总是说:“你运气好!秧秧是自觉的孩子!我们孩子不自觉,就得管!”可是,这些认为孩子学习不自觉,有厌学情绪的家长,无一例外,在或多或少的使用着“厌琴八招”。那么,到底是孩子不自觉,还是家长毁掉了孩子的自觉性呢?

 

每次说起弹琴这个问题,就会有一些严师派跳出来说“每天不弹到两小时根本体会不到钢琴的美!”。我想,说这句话的人,首先自己就没有体会到钢琴的美。在他们的描述里,钢琴是一种可怕的、枯燥的、必须有点SM精神才能爱上的玩意儿。其次,每天被家长强迫要求练琴的孩子们,基本上都成功地体会到了钢琴的可恶。在这些孩子年幼的心中,人生最大愿望之一,就是永远都不要再碰钢琴。至于什么钢琴之美,提都不要提。先毁掉孩子的兴趣,再去要求孩子体会钢琴之美,岂不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我并不是说孩子不应该每天练比较长的时间,而是认为在启蒙阶段,家长不要急于求成,过分严格要求孩子。应该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慢慢培养与钢琴的感情。孩子大了以后,能力、自制力、专注力、毅力都有所增长。这时候孩子会自发地为心目中的目标付出努力,而这种自发努力的学习效果是非常好的。

 

做家长以后,我越来越感受到所谓“严师出高徒”的恶果。这是一种非常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高压手段可以让一部分较为柔顺的孩子,在短期内达到一个看似超过同龄儿童平均水平的结果。但代价是破坏孩子终身的求知欲与学习习惯,这会让孩子终身厌学。以孩子的一生来衡量,用孩子的终身成就与幸福感,来换取幼儿园时代笑傲周边的成绩,其实是有些得不偿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