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业委会的千头万绪

(2013-09-06 11:28:45)
标签:

杂谈

分类: 活动:大家一起玩

这个话题虽然令我感触颇深,但一直无从下笔,因为实在是一言难尽,只觉得说起来太复杂。千丝万缕,无从说起。我知道很多人都希望取经,获得经验。所以我更担心说得不清楚不详细,误导了他人。而且,因为这是对我极为重要的经历,也是我人生成长的大事件。所以在一篇博客里叙述,难免线索纷杂,重点不明。如果一定要整理出一个“攻略”,我也只能试着想起什么说什么。在实际运作中,还会有很多困难和具体的麻烦,等待各位有心人自己去慢慢解决。

 

成立业委会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要有律师吗?是要有“能人”吗?是要小区业主素质都特别高吗?

 

这些都很重要,但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有一个人站出来,说:“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成立业委会吧。某年月日,如下地点(通常是个很公开的地方,如小区里某个广场),有兴趣的邻居,咱们大家见个面,一起聊聊。”

 

因为总组织这样那样的活动,我就总被人夸“组织能力很强”,而我对自己的评价却并非如此。我做事马马虎虎,忘性大,反应不算快,条理性也不够好。而且我还很情绪化,我甚至都不算一个精力充沛的人。从能力上来说,我实在是个平庸之辈。但我唯一的优点,就是我脸皮比较厚,我从来不怕站出来做一个可能会失败的组织者。

 

我并不是为了成立业委会,才第一次站出来组织活动。自己人都知道,我当歌迷时也组织过很多活动。有成功的,有失败的。不管是哪种,都是我宝贵的经历。而在社区里,我也组织过业主们烧烤活动,聚餐活动,亲子活动。当我决定拿出相当多的经历来成立业委会的时候,我在社区里已经有不少相熟的邻居了。

 

——说句题外话,我从来不觉得现代楼群里的生活就没有过去大杂院人情味重。至少在我这里不是这样。我每天在小区里会和无数邻居打招呼,我的孩子也有很多的小伙伴。只是这些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如果没有人给我安排,我就会自己安排。

 

假如说有什么是第二重要的事情,我觉得就是不要去想“成立不起来怎么办”。

 

当我觉得有件事非做不可的时候,我从不考虑“做不好怎么办”。我做事的原则就是:但做好事,莫问前程。做最好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前几次我召集人马,我们十来个热心业主毫无头绪地站在一个门厅里,商量“如何成立业委会”时。有一个高大的男生一遍遍忧心忡忡地问我:“万一成立不起来怎么办?”

我对他说:“你现在不要去想那些事情。成立不起来,最多就是现在这样。我们竭尽所能,即便失败,至少不会为没有努力而后悔。”

现在这个男生也是我们的委员之一。

 

当我们略略搞出些动静,也终于在居委会和街道完成了第一步备案手续的时候,物业经理与我们和谈。一上来她就说:“成立业委会不容易,不过不管你们成不成,我们以后都会听取你们的意见。”

 

说这话是因为当时我们接收到的信息是业委会成立有个期限,过了这个期限就不行。有律师说过,其实相关条例并不是这么规定的,你们可以去抗争。不过,既然我们的街道相关干部是这么理解的,那我们就接受游戏规则。我对物业经理说:“如果这一届因为投票人数不足失败了,我会立即重新召集人马,再次申请、备案。”从此在物业那里,我大概就算是从此成功塑造了自己特别难缠的形象……

 

接下来我们就又说到第三个问题,就是如何搞清楚成立业委会的手续。我直接去我们小区所在居委会,找居委会干部,跟她说我要成立业委会了,希望居委会干部给予指导。于是居委会干部给了我们一份她们手里有的文件。我们看完文件,就开始准备了第一步:备案。

 

我个人觉得,想成立业委会,就必须最大可能性地表示出对当地政府的尊重。你要让政府(其实就是具体的那个负责人)觉得,你们小区搞了业委会,就更好管了,就不闹事了,就能合理解决问题了,能为他的片区增光添彩了——而不是相反。你想要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先要想想你能给对方什么。这是个非常简单的逻辑判断,我想明白人不用多解释吧。

 

同时,我们对物业的态度也是如此。我们小区成立业委会的呼声高,自然也是因为物业太差劲。物业特别靠谱的小区,通常都没有这种动力。但是当物业公司前来洽谈的时候,我们也表示出了积极合作的态度。我第一句话就是:“我们绝对不是一个以驱逐物业公司为目的的业委会。我们的目标是好好合作。”因为这个态度,不仅物业表示出了相当的配合度,而且政府也非常支持我们。

 

备案之后,要做一个投票,当时是5%以上的业主联名投票,要求召开业主大会,成立业委会,就可以备案成功。我们小区2000多户业主,5%就是100多户。

 

当时恰逢冬季,天寒地冻,实在不是搞活动的好时机。我们周末站在院子里宣传。每天下班时分,业主人流最旺之际,我们带着简单的海报,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巡回演出”。

 

忙活了一个多礼拜以后,我们收集到了超过10%业主的签名。备案成功,正式进入业主大会阶段。

 

我想看到这里,很多人会问:你们真能干,你是怎么收集到这么多人的呢?

 

很简单,就是一个个去请。业主论坛,QQ群里呼吁,定时间见面。小区里的活动我都去参加,带着个本子,跟搞传销似的。稍微混熟一点的邻居,我就趁势拿出本子:“愿意一起搞业委会吗?我是XX单元的业主XX。您方便留个电话吗?或者我把电话留给您?您知道咱们的业主QQ群吗?”

 

一开始,你会觉得热心人士甚多。转眼就收集了几十个电话,个个信誓旦旦说有力出力。但真要说组织开会商量,往往应者寥寥。最发愁的一次聚会,到场后,就我们三个女的在场。我们仨面面相觑,说:“怎么就咱仨女的啊,爷们都在哪儿?”

 

这时候也没有关系,继续去收集人。男的比女的慢热,要给他们时间。而对于一些年长的热心邻居,要拿出刘备请诸葛亮的劲儿,恭请他们出山。我们业委会两位年长一点的委员,现如今是我们的中流砥柱。与政府打交道,他们不但有经验,而且有气场。毫不夸张地说,业委会运行后,几乎90%的重要工作都是他们二位带领完成的。但自豪地说一句,这两位都是我留电话请出山的。我前后联系了十几个老年业主,并且最后逐一给重点人物单独打电话,在楼下单独聊。跟他们说我的想法,请他们用他们的经验与智慧,帮我判断是否可行。

 

上哪儿去发现这样的中流砥柱呢?很简单。人多的活动,特别是跟维权有关的活动,在队伍里找年龄大的,形象好气质佳的,就准没错。

 

而中青年骨干的收集就简单很多。其实一开始大家聚集的时候,简直是什么有用的事儿也商量不出来。大家说得群情激动,口干舌燥,但什么进展也没有。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人觉得无聊,退出。但仍然会有一部分人,尽管是这么无聊的会议,但每次也都尽量来。这样的人,就是有责任感,而且最想把事情做好的人。他们是不容易放弃的人。

 

这种人还常常一开始不善言辞,总是站在队伍的最后,但他们是走到最后的,最值得信赖的人。

 

另一个考验的地方,就是我们称为“站台”的活动。成立业委会,必须站在院子里,面对所有陌生的邻居,以及可能的质疑来宣传。因为我们每一步都在居委会和街道备案,所以物业没有任何理由阻拦我们站台。这也是我们每一步都积极去跟政府汇报的作用。

 

站台可不是那么简单,牺牲自己业余时间自然不在话下,天寒地冻也是小麻烦。最难熬的是,虽然很多业主支持,照样还有很多人上来就骂。能过了这一关的,基本心理素质与决心都是过关的人。

 

其实每次站台,都有一些业主热心表示加入,当场留电话。这种热心志愿者的名单,我们记了简直有一大本。但真正参加进来的,其实只有寥寥数人。这是搞活动难免之事,不必为此灰心。而且这些留电话的业主,虽然没有能够真正地干活做事,但在成立之后,他们仍然是业委会不可或缺的支持力量和好邻居。

 

我们常常说:肯投票的业主,哪怕投的是反对票,也都是宝贵参与者。

 

最后,当骨干汇集之后,大家分派角色应该很公正。我也想了一些具体措施。比如我在前期就定下规则:本届业委会委员,不要工资。

 

起初很多委员不理解,因为别的业委会都有工资,而且大家这么辛苦,连打印费都自己出。但是越到后来,大家越觉得此举英明。这实在是保护大家的办法。因为我们的付出,根本不可能是几百块钱工资能支付的。可是如果你拿了那些工资,你的价值,在很多人眼里,就是那几百块钱。我想这一点很多朋友都有体会,哪怕你只拿了一分钱,立刻就会有人觉得他雇佣了你,从此横挑鼻子竖挑眼。

 

为了给业委会长期运营留下余地,我们定了工资标准。但是本届业委会的委员,工资全部捐献,并承诺永不拿钱。

 

我当时还有一个坚持,令很多委员不理解——成立监事会。我们去别的小区业委会取经,他们说:监事会不是必须的,你们这是自找麻烦,给自己找了个“婆婆”。

 

但我不这么认为。首先,我有些书生气,觉得应该有监督机构。其次,并不是所有的热心业主都适合做业委会的工作。而业委会形成任何决议,都是要全体委员举手表决。说句真心话,如果委员里有太多的人是爱挑毛病,但又不太擅长做事的人,很可能很多事情就无法进行下去。

 

在“大选”之前,很多比较喜欢挑毛病的热心业主,就主动报名参加了监事会。业委会留下的,则全都是苦干派。这样每年召开业主大会的时候,监事会也有一份报告。业主感觉更信赖,而业委会平时工作,也不会受到过多干扰。

 

从长远发展来说,我也认为应该有监事会这样专挑毛病的人存在。苦干派做事,最后很容易就顾着埋头,不顾看别处。有人旁观提醒,总是好事。两种人分开设置,既有效率,又能制衡。事实上,这样设置之后,监事会的热心业主们,和我们相处反而更为融洽。

 

在这样宣传准备了半年之后,最后大投票之际,我们小区堪称奇迹:没等到上门投票,在院子里集中投票就已经选票过半。而运行之后一年之计,我们在今年也组织了第一次公共事务表决投票。我们的目标是,希望业主们以后把公共事务投票当做常态。如果哪年没有投票,大家都觉得不对劲,我们这伙人,就可以功成身退了。

 

凡事举手表决的方式,一开始非常混乱,大家开会甚至险些闹得不欢而散。的确如有些五毛所说:“这样就乱了”。但坚持一年之后,大家彼此找到了规律,形成了很好的工作习惯,效率就高起来了。而且,往往争议较大的问题,的确是较为复杂的问题。晚一点做,比当时拍板就做好得多。

 

反之,很多集权风格的业委会,最后分崩离析,业主也纷纷反对,简直还不够闹内乱的。我想,这也算我们的一个小小的众议实验:从长期运行角度看,公共事务,的确是大家说了算比较好。

 

最后,我还想说一下组织者应该对业委会工作有一个正确的预期。你会有很大的回报,但它不是钱。做公共事务的回报是:你能够做很多你一个人再能干也无法完成的事情。比如我现在以业委会委员的身份,推动了与划片小学的共建,邀请他们进社区搞活动。以前我们划片幼儿园与小学互不认识,现在我联络他们认识。以前大班参观小学是别的学校,现在是社区划片小学。很多家长参观之后,最终决定就近入学。我们小区以前的商业垄断也大为好转,有线电视和宽带网都引入竞争,居民得到更好的服务。同时,小区绿化整治一新,我们还用应急喇叭每天小音量地播放优美的音乐。假期我们还搞一点小活动,比如请负责绿化的园林顾问给孩子们讲园林知识。参加的孩子可以由业委会盖章,做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确实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用我的努力,尽可能为自己争取到了一个好一点点的环境。虽然,只是一点点。

 

这些伟大事情由我叙述,但并不是由我完成的。我的优势就是会唠叨,把这一切写了出来。但是,确实是我付出过了,而且也是我的回报。而我们的业主也绝对不是坐享其成——这些改变,就是他们下楼投票得到的回报。

 

前两天我代表业委会去参加划片小学的开学典礼,遇到隔壁小区的物业经理。她对我说:真羡慕你们小区有业委会,你们物业真有福气。

 

这些,是我们十几个人折腾一年多,至今仍每周晚上有一天开会讨论社区公共事务的意义。其实成立业委会之后,才知道很多事无法完成,前途渺茫,也很无奈。但是毕竟收获也很多。

 

何况,做过了,努力过了,即便是与预期有所不符,也总是不会再后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