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养育儿 |
分类: 育儿:人生大事 |
昨天有朋友看了我以前写的一篇关于小恶魔“不乖期”的文章以后,苦恼地问我:我家孩子最近就一副“不乖期”的样子,我该怎么办呢?
面对孩子的“不乖期”,三十年前的家长可不会犹豫:打一顿!瞎闹就是欠打!
信奉爱心大法的妈妈们倒也不纠结,她们会用爱的透视镜看待这一切,眼泪汪汪地自责曰:都是我给孩子的爱还不够!
而我们这些总还想理性分析的妈妈们就纠结了:管教,或许会适得其反。而且成长中,也应该给孩子一定的自我纠正机会。
不管教,难道就任由孩子讨厌下去,成为那种父母沾沾自喜,旁人十分厌恶的顽劣儿吗?
很多朋友都觉得我们这类敢于宣扬自己那一套的妈妈们想必在教育上很有把握,先甭管对错吧,这样总是有个人可以参考。实在不行,就来个“博客照搬大法”吧。可是如果参考我每次的具体做法,又觉得是“有时候管得很严,有时候随她去”。何况孩子的情况总不可能完全一样,这照搬大法实行起来也没那么容易。
所以,此刻,面对孩子的撒泼/哭闹/要求/打人/骂人/不讲理/叛逆行为/破坏秩序……管,还是不管,这是个问题。
对此我也觉得很难划出一定之规,但如同世间一切事情一样,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此乃废话,然而不可不说)。什么是适合你的呢?从家庭角度讲,就是让你的家庭关系最愉快的。那么其实最重要的,是要保证你们全家都能有一个平和的心态。
稳定的情绪是理性教育的基础,对大人和孩子都这样。所以到底要不要在某个时刻管教孩子,我想总是要看自己的吧。
就像我当初的魔鬼终结夜啼大法,获得成功后,并不能所有家长都推广。有的很成功,有的很失败。其中很多失败的家长说:我也试着不理她,可是不行呀,一直哭。
最后我总结,凡是终结夜啼成功的妈妈,都是“比起孩子哭,我更受不了睡不好觉”,而不没能终结夜啼的妈妈则是“比起睡不好觉我更受不了孩子哭”。
有趣的是,孩子似乎也能感觉到这一点。狠心派妈妈的孩子们都能做到识时务者为俊杰,从第一次哭的就不是那么不留余地。而爱心派妈妈的孩子们都好似小魔星下凡,什么哭得吐,哭几个小时的都大有人在。
这一点我想也不能说完全是运气,也跟孩子对父母的了解有关。哪怕是几个月大的小婴儿,对父母基本的脾气秉性也都多少有点感觉。如果再扯到遗传学上,这种可能性就更大啦。
所以这类问题,我觉得如果有的妈妈确实觉得每天晚上起来哄孩子数次能让自己心里更好过,平时的情绪也因此反而更满足,你就哄下去没问题。因为谁还能夜啼到18岁不成?如果你那么的心软,真的没必要先咬牙狠心管,然后坚持不下去,最后母子抱头痛哭……
而如果你恰好是个狠心派妈妈,那与其先压抑怒火纵容,再忍无可忍来个厚积薄发,最终家长一肚子气,孩子也受了惊吓,还不如一开始就执法必严。孩子绝对能清晰地区分父母到底是大发雷霆,还是严格管教。
有的事情我觉得一定要管,比如打人,抢东西,不排队之类。从自私的教育,教养会降低孩子遭遇他人歧视的几率。从社会角度讲,难道我们做父母的,不应该有点公民意识吗?
很多教育类书籍对制止婴幼儿攻击行为提倡的办法是:立刻终止,以避免孩子从这一行为中获得满足感。我们家的做法就是一旦有此情况,先把孩子拎到一边。
类似的方法还有time out 也是先终止,然后让孩子坐小椅子上冷静一下,同时也将临时剥夺自由做为一种惩罚。我觉得这个法子也不错。不过关小黑屋我觉得不怎么好,因为会让孩子恐惧。
我特别烦有些家长,自己的孩子在那里打人,抢东西,她在一边做圣母状,悠悠地说:“哎哟~~别打人哟~~还给人家哟~~”那孩子当然知道她只是在念画外音,怎么会停手呢?不过各位深受这种爱心圣母家的小混蛋之害的妈妈也不用气不平,因为过分溺爱的家长,早晚会被自己的孩子看不起。不信你想想你周围的亲朋好友,古人说棍棒底下出孝子,某个角度是有一点道理的。
至于那些没有攻击性,不会冒犯他人的坏行为。比如张大嘴哭,气的跺脚,不肯洗澡,拒绝吃饭之类。“冷处理”基本是各个流派一直提倡的做法。冷处理的意思不是摆出一张冷面孔,而是不要表现出对这些行为太介意。当做没发生,孩子觉得这些行为不能引起注意,也就懒得再来这一套了。
比如孩子因为情绪拒绝洗澡,我的做法是:行呀,你就脏着吧,我也省点事。
我一位邻居的做法是:你哭你的,我洗我的……
而对于因为发脾气拒绝吃饭,我们的做法都是:太好了,那么这些好吃的就都归爹娘了……
我个人觉得,我们的做法不但都符合各自性格,也符合冷处理的基本准则。各位可以选择性借鉴。
——顺便说一句,关于孩子基本行为教养的教育,各个心理学流派的主张都大同小异。都主张六个月前无条件满足,六个月后分阶段分状况,以不同方式适当管教。儿童教育的各个流派之间的主要区别主要体现在智力和能力的开发方式上。
总之,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确实还有待进化(比方说你对婴儿念你大学毕业论文她肯定就不能理解),但家长的基本态度孩子从很小就能感觉到。孩子总持续坏行为,是因为他可以从中得到回报:满足愿望,得到好处,或者获得关注。
所以管教坏行为的根本逻辑,也就是让孩子觉得他无法通过坏行为来得到满足和关注。
有句话说:教育不是万能的。这句话很对,因为我们不能通过教育,让每个人都成为爱因斯坦或是奥运冠军,人的天赋是不同的。
而子曰“有教无类”的意思是:只要教育得法,几乎所有人都能够最终人格健全,适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