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谈道德,先说安全

(2011-09-09 08:26:16)
标签:

杂谈

分类: 闲话:絮絮叨叨

这两天著名的名二代打人案被炒得沸沸扬扬。各种各样的评论都有。有人说,名二代竟然当众打人,简直就是当代恶少,应该严惩。有人说,被打的也不简单,天子脚下,豪宅门口,一查之下,还跟高官要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实我想说的都不是这些,道德判断永远只是一种旁观者的评价。做为一个普通人,我最在意的是,如何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头上。这起事故一开始特别引人关注的一点是被打夫妇车上还有五岁的幼儿,这也是围观者特别义愤填膺的一点。

 

不过,我在和一位朋友私下聊天时,我们两个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点:被打者是怎么被打到的呢?他为什么要主动下车呢?

 

在我开车的时候,我有一个常识,实际上,很多法制节目也教过:如有问题,一定记得锁上车门报警,千万不要从车里出来。这时候,车就是保护你的道具啊。

 

又何况,这两人还带着孩子。而且,报道说,被打夫妇二人都比较矮小,男的才一米六几。而两位少年都身高一米八。那么,虽然我姑且不判断之前出现了什么事。但我觉得,既然产生了冲突,车里又带着孩子,这位身高一米六的男士,面对两位血气方刚,怒气冲冲,身高一米八的少年,如果能躲在车里报警,可能会更利于保护自我一点。

 

而一旦挨了打,先不说孰是孰非,如果落下终身残疾了呢?如果孩子遭受心理伤害了呢?我记得有次在网站看到一个帖子,一个女性说她开车时和行人有了冲突,下车就被对方打了。由此可见,这些事情有个很大的共同点,就是发生冲突之后贸然下车。(请注意是冲突,不是交通事故,希望不要再出现什么“有了交通事故就应该下车查看”之类的评论了,我说的是冲突)

 

很多事情看似意外,但是如果几件事联系在一起,你会发现也并非毫无规律可循。比如去年有阵子出了好几起醉驾伤人案,受害者都遭受了不可挽回的伤害。而这些醉驾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无一例外,全都发生在凌晨。

 

想想道理也很简单:凌晨时分,也是夜生活的终点,很多人喝的醉醺醺地走出酒吧。凌晨时分,路上车辆稀少,所以肇事车辆才可以高速疾驰。而高速醉驾,正是严重交通事故的罪魁祸首。

 

还有,很多临时起意的恶性伤人案件,作案者都是青少年。据说黑社会人物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对于刚出道的十几岁的少年要适当避让,因为此时人胆气最壮,做事容易不计后果。就像西山华府的这起冲突,如果双方都是中年人,动手的几率会小很多。

 

与此相反的是,郑渊洁当天发了这样一条微博:

下午我去位于霄云路的一政府服务大厅。当我把填好的表格交给公务员时,对方认为不符合要求,将表格扔到我面前的地上。我本想让他捡起来,我的《再送你100条命》中一条命是防止祸从口出。哈尔滨曾发生过一大学生因一公务员车速快引发口角导致被打死。我就自己把地上的表格捡起来了。

 

面对网友的疑问,郑渊洁又解释说:

 

如果当时我要求他从地上捡起表格,可能导致冲突发生,没准我现在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了。而我自己捡起来,我现在还活着。我们的纳税人最需要的是修养和韬光养晦。

 

这当然是讽刺,但我想郑渊洁也确实考虑了“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的因素在内。如果他和那位低素质的办事员争执起来,真的被对方打了或者辱骂了,不管事后怎么投诉,这眼前亏也是先吃过了呀。

 

郑渊洁事后在微博上投诉,立即得到了合理的回复。在低素质的工作人员面前,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光头中年男子,看起来也没什么武功。但是在网上,他是有话语权的名人。选择在自己擅长的战场上解决问题,这是策略,不是懦弱。

 

我是个胆小的人,所以我总觉得不管怎样,保证自己安全最重要。当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社会上时,我会像每个人一样,对受害者施与同情,对伤人者予以批判。但是除此之外,这样的事情,我还是希望它不要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

 

在生活中,我非常谨慎小心。一个人带着孩子进地库停车,虽然都是大商场,我也会看一下四周再下车。上车也是同样,先看看四周。独自走在路上,独自等电梯时,如果有旁人突然离我很近,我会侧身避让并观察。过马路时,如果我身边有遮挡物,我会很小心地先左看右看在向前走,而不是仅仅依赖于车子一定会从某个方向来——我知道很多三轮车甚至机动车都会在路口之类的地方逆行。

 

人生有很多意外是不可避免的,如果真的遇上,也只能感叹命运不公。最让人悔恨交加的,常常是那些本来可以避免的意外和伤害。每次看到这样的报道,感慨之余,我总是会想:假如这样的事发生在我身上,我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遭到同样的伤害呢?

 

PS:不知道为什么,居然好多人将这些事与社会风气联系起来。但是我想说的是,安全教育在大部分国家都是非常受重视的,但是在中国还不够。以及,青少年犯罪,醉驾车祸在任何国家都是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并非我国专利。还有人说提倡安全教育是一种悲哀……我的天,难道关上车门报警是悲哀,下车和对方理论挨打就不悲哀了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提前解密
后一篇:不年不节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