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榜样育儿 |
分类: 育儿:人生大事 |
我工作中常接触很多某名校的学生,有次我带队出去调研,人家一听说那几个孩子是该校本科生,立刻格外热情十分。原来那人家里有上高中的优等生,而该名校基本就是北方地区状元云集院校的代名词了,走到哪里一说,所有人都青眼有加。
在工作中接触这群孩子,也觉得的确是整体水平很好。交代工作一说就明白,从不推诿。而且做事时很认真,会主动做一些没有要求过,但工作可能会需要的事情。不得不说,这超级名校的孩子们很有点像名牌服装,或许未必能每件都极为出色,但你随便拿起一件,总体水准一定是不错的。唯一可惜的是,这些孩子一大半将来都奔赴海外去者,这些顶级人才,留在中国的并不太多。
由此我也产生好奇,就也常常和他们问问如何考上这所名校。其实答案也各有不同:既有一路顺风的,也有复读重考的,还有发挥超常的。但不管他们是从小全优生一路考第一型,还是本来并非顶尖高手临时小宇宙爆发型,最终他们考上这所高校之后,就成了大部分人最头疼的那传说中英明神武的——邻居家孩子。
有一个小女生说,自从她考上以后,她们院里的弟弟妹妹就倒霉了,他们的爸爸妈妈天天都说,你看人家某某姐姐,考上XX大学了!弄得这小姑娘很尴尬,不知道怎么跟人家讲话才好。总觉得自己对不起那些弟弟妹妹,天天在院子里低着头走路。
有一个小男生说,他当初学习不错,但第一年高考失利,连普通本科都没考上,只得复读。没想到第二年超水平发挥,考入该名校。结果这下子他家里的弟弟妹妹就被他害苦了,各种被父母逼着复读,又各种一年不如一年。
而这些成为标杆的孩子,一问之下,没有一个是靠父母逼着用功达到如此水准的。100%,全凭自觉。有的人是出于好胜,有的人出于爱好,还有的人就觉得人生理当如此,做学生自然要尽量搞清楚功课。甚至他们都觉得自己虽然很用功,但不算最用功。
我一直说素质教育,好像我多么反对孩子考高分似的。其实这完全是误会。我只是觉得,考高分是孩子各项素质中的一个指标,即学习能力,应试能力,考试能力一类。而一个孩子具体到这一方面到底能达到怎样的水准,实在是和天赋分不开的。
自从跟这些顶级好学生们接触多了,我就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学习这事儿,家长逼还真没用。就像那个复读成功的小男生,家里看到的表象是:第一届没考上,复读考上了超级名校。但实际情况是他第一届发挥失常,第二届卧薪尝胆外加发挥出色。而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他本来就是好学生,本来就有毅力,本来就很聪明,本来就是这块料。
于是按照他的方法去逼迫下面几个孩子,只落得青春蹉跎,代沟深重的后果。
所有有的人总说自己那功课不够好的孩子:你坚持啊,你怎么没毅力啊。他们根本就忘了,坚持和毅力都是一种天赋,而且每个人在不同事情上能够表现出的坚持和毅力也不尽相同。比方说,我专业内有时需算面积,这件事我做十分钟就崩溃,叹气,各种算错,各种心烦意乱,能力低下症逐一上身。此时见我,必然会觉得我是个耐性极差之人。但如果是做方案,推敲空间,我能乐此不疲直到腰酸背痛都浑然不觉。这时候看我,又还是个挺能坚持的人了。
我当然也希望秧秧将来功课第一名,上最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与最好的人才为伍。但那真不是我努力就一定能做到的事。一个人,如果环境正常,就会自动向着他擅长的方向发展。而秧秧将来那擅长的方向到底是什么,我现在也不知道。也许她念书不错,也许她做事不错,也许她又艺术感,也许她擅长条理分明……总之,还需我和她一起慢慢寻找。
这些邻居家孩子都是好榜样,但他们只对那一类人有借鉴作用。是不是可以成为具体某个孩子的榜样,答案是:不一定。
被耽误被蹉跎的人生,无非是初期被指错了方向,或生活狭隘至毫无方向可选。给孩子一个丰富多彩的童年,就是在帮助孩子找到正确的方向。通往成功的路上总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和艰辛,但一切的前提,是没有走错路。很多人就常常只记得应该艰苦和努力,而忘了抬头去判断一下哪里才是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