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好的育儿专家

(2011-03-17 07:39:22)
标签:

育儿

专家

观察

父母

分类: 育儿:人生大事

承蒙大家总夸我带孩子有方法,我也总腆着脸继续好为人师了。很多妈妈会问我:孩子这样那样了,怎么办?

 

一般来说,如果孩子的年龄属于已经会讲话了,我的第一个问题总是问家长:你问过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吗?

 

80%的家长会回答:没有问过。

还有20%的家长会说:问过,问不出来什么。

 

对于没有问过的家长,我会建议说:那么你就问一问孩子。对那些答“问不出来什么的”家长,我就会建议家长先仔细观察一下,把这个现象分辨明白。比如不肯走路,是想坐车呢?还是想妈妈抱?还是生气了在耍赖?还是留恋于脚下那根草?还是觉得走一步退一步特别有趣?

 

这就像看病一样:都是咳嗽,支气管炎也是咳嗽,咽炎也咳嗽,感冒也会引发咳嗽。总要对症下药才好。好的西医了解症状也要望闻问切,并不仅仅靠仪器的。望闻问切,是了解的第一步。

 

不过,实际上我并不能对别人的孩子做出细致的观察——特别是网络那边的孩子们(邻居家的孩子倒有几分了解)。我也不能和网络那边的孩子直接沟通。虽然我总是尽量用你们提供的很少的文字来推测,但这种推测是建立在只言片语,以及我的一点点经验上,实在很难准确贴合您的孩子。

 

但是,有一个人能够有机会和孩子认真的沟通,做出细致的观察。这个人是孩子天生的最好的育儿专家,心理顾问,行为导师——这个人当然就是你自己——孩子的家长。

 

有的家长会说:我观察不出来,我找不到孩子问题的原因。

那么,你有没有想起过小时候的科学实验报告?种一颗种子,每天记录各种条件:温度,阳光,浇水几次。。。。大家的记录放在一起,就能得出一个什么样的条件会让种子长得更好的结论。

 

孩子也一样,你不妨用最详尽的文字,记录下孩子每次发作的时间,地点,前因后果,孩子语言,表情,动作等等。对于一个总出现的问题,你记录多了以后,总能找出那些状况的共同点。这时候你就能够找到原因。

 

是的,不要笑,真的可以记录哦~专门准备个本子,也不用很好的文笔,只是记录,不用给别人看——试着做一下,我想会很有效。

 

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什么也不愿意跟我说。

这个问题要复杂一些,但总而言之一句话:切断亲子沟通渠道的那个人,永远不是孩子。

 

每当秧秧对我说这说那的时候,我总有些诚惶诚恐之感:我是个普通人,脾气也不很好,对孩子耐心也不够。可是我的孩子却这么信任我,什么都说给我听。我简直无以为报,只有努力倾听理解,才对得起孩子的这份信任。

 

面对如此珍贵的信任,我不可以说谎,不可以言而无信,不可以敷衍。如果我犯了错,我会第一时间检讨自我。权威不是依靠自己身高力大来建立的,父母的权威来自自己的行动——如果孩子觉得你的确是有理有据见识高明,自然会佩服你。一味高压政策,只会让孩子暗自不服气,切断沟通渠道。

 

所谓沟通良好,不是一定要孩子每天什么事情都报告家长。而是说,当你需要沟通的时候,彼此可以没有障碍进行。当你询问的时候,孩子明白你只是想了解,而不是看似询问,背后隐藏着质问和批评。

 

我一直到很大都特别怕我妈询问我任何状况,曾经一度我觉得是自己脾气不好。后来有天终于想通了:因为从小到大,我妈问我都是觉得我“反常”,问完了她就要干涉和批评了。到了现在,常常是问完之后开始担忧和焦虑。简而言之一句话:以前她问我,是在怀疑我要犯罪;现在她问我,是在怀疑我就要去要饭。

 

所以我干脆什么也不告诉她。现在我自己有了孩子,我当然会吸取这个教训。我不会抱着偏见或某种特定目的去沟通,或者在问话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答案等着教训孩子。询问是沟通的开始,之后如何进行,要看我得到的回答。

 

学会观察,保持良好的沟通渠道,至少家长就做到了了解孩子。在了解的基础上,大部分人都可以自己解决问题。

 

就好像秧秧一天到晚出现新问题,我好像都表现的很有办法,但其实我的办法都是一样的。沟通,观察,找原因,分析,解决。有时候暂时找不到太好的办法,那么我就尽量把生活习惯和有关集体纪律的这部分做些要求和控制,别的方面姑且顺其自然。在想到良好的解决方法之前,我不会轻举妄动,而且,有的问题是阶段性问题,过去就好了,也不用特别费力。

 

对于朋友们问我“怎么办”,我非常荣幸,至少你们觉得我是个有见识有办法的人,才会来问我。不过,如果从解决问题的角度考虑,孩子的最好教育专家就是你自己。试着耐心地观察和沟通,你就会发现教育孩子也没那么高深。

 

对于你的孩子来说,最好的育儿专家就是你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