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孩子发脾气解决方法育儿 |
分类: 育儿:人生大事 |
有一天,我带秧秧去小超市买菜。听见超市门口传来巨大的孩子哭声,夹杂着老人愤怒的训斥声。等我们买完了菜出来一看,是秧秧班里的一个小男孩(姑且称之为小明吧事实上没有小明哈哈)。只见祖孙俩好像表演摔跤一样,小明在挣扎,他爷爷则又拉又拽。
小明在我印象里特别开朗有礼貌,对秧秧也很友好。这么哭闹肯定有特别的原因。我就问他:小明你怎么了?为什么这么生气呀?
小明的爷爷气呼呼地向我诉苦说:小明最不听话了!都吃俩冰棍了!还要第三根!不行!回家!给我回家!
小明就哭叫起来:我不回家!!哇~~~
真没想到开朗可爱的小明也会为了一根冰棍撒泼哭闹,我随口安抚小明说:小明,冰棍吃多了会生病呀,下次天暖和再吃好吗?听爷爷的话吧,你看爷爷多辛苦呀。
也不知道是我的和稀泥起了点作用,还是小明也闹累了,总之小明总算是跟爷爷一起出了超市的门。
后来有几次在院子里玩耍时,我发现小明和爷爷在一起的时候脾气总是很坏。继而发现,这种跟着老人情绪变坏的孩子相当多。比如小丽(化名,事实上也没有小丽哈哈哈哈),甚至连老师都会说:小丽的爷爷一来,就没法管了。
这些带来坏脾气的老人们都很溺爱孩子,比如小明吧,经常在幼儿园放学后,冲进小卖部,拉开冰柜随便拿起一根冰棍带着包装纸就啃,奶奶就跟在后面跟小卖部的人道歉并付钱。比如小丽,爷爷对她是百依百顺,要什么买什么。也是冰棍一买两根,气球要多少买多少。
这么溺爱,怎么孩子不快乐呢?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老人带的孩子缺乏平静的状态。
秧秧幼儿园放学后,小朋友都在院子里玩耍到静园才离去。我经常看到一个年轻的妈妈拿着一本幼儿园的大大的绘本讲故事,旁边围了一群孩子。但从没见过老人讲故事。我想这大概是因为老人的视力普遍退化,念书对于他们来说很不容易。
其次,老人带孩子玩儿的时候,普遍自己不是很投入,他们的注意力过多的放在了孩子身上。我们常常会见到年轻的父母投入地带孩子玩儿,自己也开心地像个大孩子,甚至孩子在后面着急地喊着“给我玩儿会儿!!”。或者父母自己懒洋洋地跟孩子躺在草坪上,一起聊一些傻里傻气的话。这些都不太可能是老人做出来的行为。老人会时刻关注孩子的感受,绝对不会只顾自己享受不搭理孩子。
与之伴随的是老人带孩子普遍有过于紧张的现象,孩子在游戏过程中,有一个监护人亦步亦趋,不停地说“不行!”“别弄脏了衣服!”“快下来!”等等,实在不是令人愉快的经历。当然年轻的父母也不是就没有这种现象,但老人发生的频率会更高。
与溺爱和过度关注相对应的是,老人在实施惩罚的时候,又常常伴随着发脾气,吓唬,扣帽子(比如小明最不听话了!)等等,不太能够心平气和的实施惩罚。这样不仅让孩子感到烦躁,从言传身教的角度来讲,也不是一个成功的示范。
而溺爱本身其实也不能让孩子快乐,比起“吃两根冰棍就行怎么第三根就发脾气”的情况,还是“说了不行就是不行”更能让孩子觉得易于执行一些。较之暧昧不明的执行标准,小孩子其实都更乐于接受简洁明了的规则。
因此,可想而知,孩子在这样的监护状况下,实际上总是乱糟糟且无原则的。这样的孩子很难学会平静和控制情绪。于是当父母工作之余终于有时间陪孩子的时候,就会很头疼于孩子的糟糕状态,也不停地教训,阻止孩子那些坏情绪或者坏行为。这样简直可以说是恶性循环了。
所以我想,也许治愈这样的坏脾气,还是应该从“教给孩子学会平静”开始,而不是指责和约束。面对坏脾气的孩子,偶尔接手的父母可以试试一些看似无关的行为:带孩子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玩耍。比如带好了小小的帐篷,带好了水和食物,让孩子尽情地在公园玩一天。晚上给孩子读优美的绘本,让孩子在美丽的画面中学会平静和放松。和孩子一起玩儿他感兴趣的游戏或者玩具。比如橡皮泥,积木,贴纸。也可以父母做一些事情来吸引孩子,比如给孩子画简笔画,画出一个个小猪小草,问孩子是不是能看得出妈妈画的是什么?一起过家家,一起让玩具们模拟场景,在过家家的过程中教会孩子礼貌和分享。
甚至假如孩子喜欢撕纸,也没什么不能允许的,给他一些确定可以撕的纸,一个区域。让他尽情的撕,然后再清理就是了。
孩子发脾气是因为没有学会控制,所以教给孩子控制,比禁止孩子发泄,或者给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应该是更治本的方法吧。
最后强调一句,是刚看评论发现的。这篇文章的意思不是让老人去改,而是说,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怎么办。虽然父母白天上班,但是总有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利用好这难得的时间,给孩子一些好的影响,同样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