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孔融谦让规则平等育儿 |
分类: 育儿:人生大事 |
昨天带秧秧玩儿秋千,排了很久的队,终于前面的小孩玩够了,一个小姑娘欢呼着跑过来往秋千上冲。这小姑娘比秧秧大,跑得更快,而且她这种高速冲击对秧秧很有威胁力,秧秧顿时露出了慌张茫然的表情。我把秧秧抱上秋千,对小姑娘说:小朋友对不起,可是妹妹排队已经排了很久了。
小姑娘的奶奶跟在后面,她就冲奶奶哭了起来。她奶奶好言相劝说:你玩儿别的嘛。好在这时候旁边的秋千也空了出来,小姑娘才不哭了,去那个秋千玩儿。
我当时也对小姑娘颇有歉意,其实我宁可让给她。但之前秋千很多人,秧秧也有过因为地势原因离得更近,可以抢排在前面孩子的机会,都被我劝阻了。我告诉她要按顺序排队,告诉她排在前面的人比我们来得早,等得久。秧秧很听话,乖乖地按顺序排队。我也建议她回去玩儿自己的秋千,但她说,我想玩儿这个秋千,我排队。
如果我让了这个小姑娘,我有什么理由对秧秧说呢?因为她比你大,跑的比你快?因为你抢不过她?妈妈又不能跟她抢?那么秧秧以后是不是就会认为她可以随便欺负比她小的孩子?或者认为排队没必要,还不如抢更来得实惠?会不会认为妈妈就只会要求我,别的孩子就可以随便胡来?
这让我想起来孔融让梨的故事,换了孔融来处理,那就简单多了:反正我让了就对了。
小时候听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我就很迷惑,不是对他的行为,是对他的那套说辞。弟弟妹妹比我小,要爱护,所以要让。哥哥姐姐比我大,要尊敬,所以要让。但对于哥哥姐姐,孔融也是弟弟。对于弟弟妹妹,孔融又是哥哥。如果大家都遵循这样的礼让规律,那岂不就是一团混乱了吗?到底谁该让谁呢?
当然,孔融让梨的意义大家都知道,那就是谦让,谦让是一种美德。所以很多妈妈也是这样回答和要求孩子的。对于孔融个人来说,我觉得他做得对,因为他这样做了很高兴,他发自内心。但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做如此要求,就显得既虚伪又不公平。事实上很多人第一次的谦让不过是出于礼节,表现一下自己的礼貌,假如对方不识趣地大喇喇接受了,孔融原则执行者难免也心中不平,觉得自己吃了亏,暗中批评对方不懂事。
大人满脑子道德规范尚且不甘心当孔融,天真的孩子们更是这样。很多妈妈温和有礼,生活中本来就处处谦让。大孩子抢了自己孩子的玩具,孔融妈妈不好做声,觉得自己一个大人怎能跟人家小孩子计较。而自家宝宝当然无力独自抢回来,这亏吃也就吃了吧。小娃娃抢了自家孩子的东西,孔融妈妈觉得也没法计较:宝宝应该懂得谦让啊。如果自家宝宝去抢,没准儿还要上前教导几句:要跟小宝宝分享,让着小宝宝。
于是在小孔融的心里,委屈迷惑自然就产生了:刚大孩子抢我的时候,你怎么不让他让着我呢?更有甚者,人家的妈妈可不见得如此温良恭俭让,帮着孩子作恶的大有人在。如果妈妈总执行孔融原则,要求自己的孩子无限礼让,那么孩子会总觉得自己受委屈,觉得心里不平衡。由于缺乏一个清晰的原则,孩子会在人际交往时会更难掌握一个合适的尺度,甚至不能分辨哪些是友好的交流,哪些是蛮横的行为。家长可能就会觉得,这孩子怎么动不动就急了呢?
对于幼儿来说(请注意是幼儿),制定原则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清晰平等的可执行性。这样孩子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清楚地预期后果,不会觉得无所适从。家长与其奉行模糊的谦让,不如执行清晰的秩序。那些复杂的忍让避免矛盾之类的原则,两三岁的孩子接受起来不太容易,只能留待慢慢教授。
所以,孔融是个好孩子,但不是一个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