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为什么总吵架

(2010-10-26 12:11:45)
标签:

夫妻吵架

解决方式

育儿

分类: 闲话:絮絮叨叨

我在博客上收到过很多次相似的纸条或者留言,很多年轻夫妻问我,我们为什么总吵架?想想似乎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两人感情其实也没问题,可就是一天到晚吵得很凶,觉得日子都过不下去了。对此我也很难说提出一个立竿见影的方法,只能提供一些思路,看是否能帮助你们解决问题。

 

对于争吵不断的家庭,我觉得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缺乏感情基础。比如俩人当时男未婚女未嫁,看彼此条件适合,又似乎顺眼,抱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在了解不深的情况下很快就结了婚。但信任和亲情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立起来的,所以这类婚姻的最初几年是危险期,一旦有了生活的变动,比如当初很看重的条件改变了,就会造成婚姻危机。

 

而第二种情况,是两人感情基础没问题,但一方开始产生对另一方的严重不满。而这不满似乎又有点名不正言不顺,所以无法直言不讳地说出来。结果任何琐碎的小事都会让一方想起自己的不满,从而引发战火。

 

对于任何事情,处理态度都是一样的,就是先想怎样解决问题,而不是发泄自己的情绪。但我们仍然很容易选择发泄,是因为我们不善控制情绪吗?其实也不是的,是我们跟对方的感情太复杂,太强烈,距离太近。我们想激怒他,伤害他,教训他。用这样的方式确认对方是否重视和容忍,获得想要的尊重和关心。可这样只会造成对方的敌对态度,不会让事情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所以避免争吵的第一条,是情绪不好的时候选择冷静。暂时离开做别的事情是很好的方法。我们要记得控制情绪,不是因为忍让,而是因为那样只会让事情更糟糕。我们要解决问题,而不是扩大问题。

 

如果总是有无名火,说明生活状况有很大的不如意。一个万事随心的人一定心情很好,笑都来不及,怎么会找茬吵闹?所以想清楚自己究竟是对什么不满,然后寻求解决方案。

 

所以避免争吵的第二条,是直面内心。不要羞于面对自己的愿望,比如你就是想让他努力挣钱;就是想让他别再搭理帮助任何异性;就是想让他把钱交给你管理;就是想让他别给他爸妈那么多钱。

 

问题需要解决,解决需要办法。你可以自己想办法,也可以和对方商量办法。当我开始慢慢选择钱少而时间多的工作方式时,我就直言不讳地告诉老公:现在你挣钱比我多很多,所以要把大部分钱交给我来管理,这样我才有安全感。否则我感觉很害怕。以前咱们挣钱差不多,那就无所谓。我有个朋友曾很苦恼她老公单位的一个女同事,她老公在外地做一个项目,有位女同事就频繁邀请她老公吃饭。我的建议是直接说明:不要跟你的那位女同事吃饭,因为我会很介意。如果老公说你不要这么小气多心,人家会尴尬啦。那么就直接回复:如果她真的心无芥蒂,她就应该理解你,不再给你带来困扰。何况,我的感受难道不该是你最介意的吗?如果老公仍然坚持,那么这个男人就真的有问题。

 

又有时候,其实应该改变的是你自己。电视剧里总有女人看着别人飞黄腾达,对自己那淡泊名利的老公恨铁不成钢。这就是人生观不同,要记住你无权,也无力要求对方改变。但是你可以改变自己。也没有人规定一定要由男人来创造财富。又或者,如果你真的有了合理方案,你也可以告诉对方,也许怎样做,会好一些。比如明明眼前有个机会,你当然可以提醒老公注意,并给他合理建议来抓住。最不应该的是虚无缥缈地对老公说:你应该去挣钱!往上爬!至于怎么挣怎么爬,当太太的就不管了。

 

所以避免频繁争吵的第三条,是就事论事,要具体不要抽象。不要说“你对我关心不够”,告诉他怎样做你心里会好受就可以了。刚有秧秧的时候,有阵子我觉得孤立无援,好像带孩子就是我一个人的事情,于是我就总发火,对此秧爹的表现是不如如何是好,然后他就躲到一边等我怒火平息。后来我想,我之前做的太多,所以他完全没有参与的能力和眼力。于是我就把给孩子洗澡,带孩子游戏,冲奶粉等事情移交给他。一开始秧秧很抵触,秧爹也做得笨手笨脚,但时间长了,两人都适应了这种状态,我的感觉也好多了。

 

不过,如果你一口气提出了100多条具体要求,就应该反思一下,你是不是要的太多了?

 

夫妻相处是很大很大的学问,但其实谁也不是抱着理论书过日子的。我周围相处融洽的夫妻都会有一些共同点:比如小事不计较,大事不隐瞒,有了问题坦诚相对,解决问题积极,具体,直接等等。人和人想要融洽相处,都要遵守一些共同的准则。比如尊重,理解,关怀。只是你和同事,不过是共同面对一个项目。你和同学,不过是共同面对一段青春。而夫妻则要共同面对整个人生。所以夫妻之间除了尊重,理解,关怀,还需要更冷静,更宽容,更坦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