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号饭
(2010-09-06 22:08:19)
标签:
病号饭育儿 |
分类: 育儿:人生大事 |
小时候我就是那多愁多病身,三天两头生病。病了就会享受病号饭。那时候物质匮乏,我家还低于平均水准,所谓病号饭,印象最深的是我妈煮的一种面条。用白菜切丝炝锅,煮龙须面,最后散一个鸡蛋在汤里。连香油都不点一滴,但却能让病中的我胃口大开。
我小时候好像总是发烧,一发烧我妈就很心疼我,给我买诸如威化巧克力饼干之类。印象里每次我吃完就吐,但吐完似乎就好了。到现在我身体不适也很容易呕吐,而且,奇怪的是吐完病就会好了大半。到现在我还记得当时那种心疼愧疚的感觉:家里那么穷,好容易给我买了点好吃的,还被我给吐了。
现在自己有了孩子,看了很多书,发现妈妈煮的白菜面是很好的病号饭,而威化巧克力饼干则是不该吃的。那时候没有网络,父母不像我们现在有这么多信息渠道可以取经,育儿方式总是非常朴素的——因为物质匮乏,所以病了就是尽量给吃好的。现在早就正相反了,孩子们平时都营养过剩,早该趁着生病清一下肠胃。其实那些所谓的金科玉律,违背了就违背了,我不是也生龙活虎长到这么大?
上次秧病了我给她吃了鸡蛋,有朋友提醒我孩子发烧不可以吃鸡蛋。我上网一查果然这已经是常识了,据说是蛋白的消化会引起体温上升。可在我们小时候,鸡蛋简直就是病号饭的标准配置嘛。
我从小不太爱吃煮鸡蛋,但很喜欢鸡蛋羹。病了吃不下饭,妈妈蒸了放海米葱姜的蛋羹,最后出锅放一点酱油和两滴香油,就是一碗香喷喷的鸡蛋羹——那味道我总觉得比日餐厅里充斥着调味品味道的光滑的可疑的茶碗蒸好吃很多。
秧秧病了我也经历过补偿导致她病情加重的事儿。有次看她不舒服,就带她去吃好的,结果回来就吐了。这种病大概父母都难免会犯,一位邻居家宝宝发烧,好了之后爸爸心疼不已,就带闺女去吃肯德基喝汽水,结果孩子吐了好多天。
现在我于病号饭也有了一些心得,每次秧病了,先是熬一大锅粥。一般都是大米南瓜粥白薯粥一类,实在买不到南瓜或者白薯就白粥或者菜粥。豆粥要身体好一点才行,因为豆类消化起来没有那么容易。
喝这类粥不仅是为了肠胃负担小,也为了能通便。宝宝发烧的时候更加容易缺水,南瓜粥或者白薯粥性质平和而又清理肠胃。
海鲜这时候总是停掉,肉也仅限于很少量的猪肉或者牛肉的纯瘦肉,并只用“炖”这一种烹饪方式,基本避免任何油脂。假如发烧严重,第一天也只吃素,并且停掉奶。
有了几次呕吐的教训后,果汁酸梅汤一类是不敢在秧秧发烧的时候提供了,一律改为白水。像这次喉咙起了小泡,就给一些秋梨膏。
面条也是很好的病号饭,我会在秧秧喝粥腻了之后给她吃。米饭基本停掉了,因为米饭相对来说较难消化。馒头则可以少量吃一些。
蔬菜都选易于消化的,且尽量吃熟的。虽然秧秧非常喜欢生黄瓜,但我在这时候即便允许她吃,也必然是切薄片或者切丝,免得她吃的过快。
小孩子病了就变得胃弱,至少秧秧是如此。好在有了几次教训以后,她也知道自己会呕吐。一旦发烧,会配合地说:我就喝一点奶就行了,喝多了会吐,我上次都吐了。
秧秧病中在家,常常是家里一天也不怎么炒菜。不是煮就是炖,虽然一个人又要做饭又要照顾她,倒也没有手忙脚乱——这些清净的烹饪方式都可以从容进行,并没有一个热气腾腾的油锅等着你去翻炒。每次这时候就难免想着,其实以后也可以继续这种烹饪风格,健康又省事。可虽然本来我炒菜的油也几乎少到没有,几天之后还是会觉得似乎应该烧点什么,炒点什么,甚至炸点什么了。
我小时候是病了吃的格外好,秧秧是病了吃的格外清淡。久而久之秧秧已经默认了病中的苦行僧式病号饭,每次都吃得很积极。而我也发现了病号饭其实也适用于全家,因为家中有了一个病号难免忙乱,忙乱就会上火,上火就要饮食清淡。这样一来,病号饭就不再是一碗面或者一碗蛋羹,而是一个数天的饮食调整计划了。
于是生病变成养生周,倒也不错,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