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贫嘴小秧秧培养记

(2009-07-10 10:28:44)
标签:

幼儿

语言训练

育儿

分类: 育儿:人生大事

很多朋友夸奖秧秧讲话很好,其实从先天来说,秧秧倒不是口齿伶俐的类型——她的牙齿并不是很整齐,笑起来露着两只兔子牙,经常被人家说“你可真像一只小白兔啊!”。所以从发音来说,秧秧讲话并不十分准确,比如,妈妈来啦,她就会说成是"妈妈来呐!"

 

但秧秧表达能力却很强,这一来表现在她几乎可以用她那有限的语言说清楚很多事情,二来她的听力非常强,几乎能听懂大人所有的话。三来凡是她说出来的话,基本上她都清晰的知道意思,而不是简单的模仿。比如说儿歌,她就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一些改动。

 

夸完了秧秧,自然要贡献一下先进经验。首先秧秧这方面遗传基因强大。很久以前,我的朋友们就对我和老公开玩笑,说,你们俩的孩子,要么特别贫,要么一言不发。我老妈每次见到秧秧讲出很长的句子,都笑得合不拢嘴,连连对我夸道:“真像你小时候!”这一句话夸了两个人,自然听得我飘飘然。

 

我老妈说,从小到大,她知道的所有孩子里,我讲话是最早的。第一个会说的词是爸爸,发生在我六个半月的时候。每次提到这件事,我妈都要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我坐在床上,嘴里爸爸爸爸念叨个不停,我爸在外屋听见,赶紧跑过来问:是在叫爸爸吗?我得到肯定,更加清晰的叫:爸爸!而别人在眼前的时候并不叫,只有爸爸出现了才叫。到了七八个月,会说一些诸如“奶”“拿”之类的单词,后来就越来越快,1岁多就开始唱歌了。

 

这个情景给我一个很深的印象,而且我妈每次必然总结道:如果当时你爸反应慢点,没立刻答应,估计那次机会就错过了。所以在秧秧身上,我也时刻注意她是否在有意无意的讲话,一旦她讲话,我就立刻给予肯定。

 

有趣的是其实秧秧最先会叫的也是爸爸,大概是她七个多月的时候。非常主动而清晰的对着老公叫的。但老公天生不着四六,每次秧秧叫爸爸,他都要么半天才反应过来,要么小声小气的回答:哎!我告诉他一定要热烈,明确,及时的答复,他总是不听。过了一阵子,秧秧又学会了叫妈妈,我自然积极响应,每次她一叫我都大声的答应,并欣喜的抱她亲亲,夸她是聪明的好宝宝,说的非常好等等。

 

于是,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秧秧很快居然忘了怎么叫爸爸,有事就只叫妈妈——因为爸爸总不答应,她竟然把爸爸的发音方式给忘了!!有阵子我感觉她想叫爸爸,但居然发不出来这个音了。直到一个多月以后,才再次学会了叫爸爸。

 

所以,第一个经验是:家长积极的反应非常重要!孩子经常是先学会发音,再学会说话的。假如一个恰好发对的音得到了肯定,她就会清晰的记住这个发音,再联系到意思,就开始说了第一个单词。

 

有阵子秧秧处于语言混乱阶段,大概会讲一些单词,但急了还是采用婴儿典型的哎哎呀呀方式来表达。每到这时候,我就会故意做着急状,说:啊?要什么?妈妈听不懂啊!然后秧秧自然更急了,指着她想要的东西哇哇大叫。我就会说:秧秧,你是让妈妈把这个拿给你吗?那你要说“拿”!这样妈妈才能明白,知道吗?

 

所以,这第二个经验是刺激孩子的语言需求,换句话说,逼她说话。这法子我还在训练秧秧爬的时候用过。我最怕秧秧像我一样体育糟糕,所以很重视她动作方面的锻炼。她七个月了还不会爬我很着急,就对她进行各种训练。比如在她很近的地方放一个玩具,让她自己爬过去够。虽然她不喜欢爬,但因为想够玩具还是努力的练习,最后总算在八个月的时候学会了匍匐前进,算是达标了。

 

第三个经验来自我对周围一些家长的观察。有次我去一个朋友家,她跟我抱怨说,咱俩孩子差不多大,秧秧都能整句说话了,我家宝宝还只会叫爸爸妈妈。朋友去给孩子做饭,两个小孩在卧室里玩儿,我在旁看护。那宝宝很活泼,突然大步飞奔向床边,扑在床上,大喊一声:“床!”

 

等她妈妈回来,我说:怎么不会讲话,刚刚还说了“床”呢。她妈妈惊讶的说:什么?她会说床?!!我怎么不知道?

 

于是赶紧让她家宝宝再说一次,但宝宝只顾玩儿玩具,根本不理会妈妈的要求了。我心里很是后悔,早知如此,我刚才应该跟进,问那个宝宝:哇!你是在说床吗?你说的太棒了!这是床!来再说一遍吧!床!

 

这样趁热打铁,就算她不肯重复,这个词也会在她心里留下比较深的印象,而且宝宝也能体会到表达的乐趣。

 

我见过很多家长,教孩子讲话就是不停地说啊说。说自然重要,但是倾听也同样重要。一旦猜出了宝宝表达的意思,不管发音多么可笑,都要表扬她说的对,说的太好了,并且用正确的方式重复几遍。

 

所以,第三个经验就是:倾听比灌输更重要。

 

第四个经验,就是兴趣法了。我在院子里见过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出去,就是推车而已。到了某个树荫下一呆,大人互相交流经验倒挺热闹,孩子就是在车子里傻坐着。其实带宝宝出去玩儿是很好的教语言的机会,一定要好好利用,千万不要以为出去就是呼吸新鲜空气。秧秧很小就会说狗狗,就是因为每次出去我总带着她看小狗,有时候还抱着她跟着小狗散步,很快她就学会了狗狗这个词。更有趣的是,有次我说到狗狗,秧秧就主动说“不咬人”。原来很多狗主人见到秧秧都告诉她“宝宝不怕,它不咬人。”,她就无师自通的学会了。

 

我家小阿姨还给我讲过一个故事,说她们村子里有个孩子有智力残疾,但他倒会说一个词就是“粑粑”。原来在当地管饼干叫粑粑,他最爱吃饼干,所以就学会了这个词。可见,兴趣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动力。

 

所以第四个经验就是,利用宝宝的兴趣点进行语言训练。

 

其实这些经验也就是我个人的一点总结,秧秧说话好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她有很强的表达愿望。我想这也是一种天性。她每天早上起床自己就念念叨叨的,有时候仔细听,发现她就像复习一样,在说一些刚刚学会的话,比如儿歌,比如“爸爸上班去了……买蛋挞回来”之类的情景练习。甚至有时候我听到她自己在练习数数。这样做的坏处是只要她起来了,我就休想再睡一秒钟,因为她这个小话匣子就开始工作了……而且,不知道为什么,秧秧特别喜欢耍贫嘴,比如学奶奶的老北京口音,说:“得!!”“你别!!”“崴泥!!”,爷爷一进门,她就一脸坏笑,然后说:“小丫头!”——因为爷爷经常叫她小丫头。

 

有的宝宝虽然目前还不大讲话,并非是语言发育有问题,只是不那么爱好说话而已。到了三岁,小孩子个个都能伶牙俐齿。所以,语言训练,也只是让宝宝认识世界的方式之一,没必要看的那么严重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