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知己雷蒙德.卡佛
(2009-06-20 13:33:02)
标签:
卡佛孩子杂谈 |
分类: 阅读:睡眼看名著 |
前几天跟女博士聊天,说起我前几年构思的一个小说,并给她讲了几个情节。女博士说:很好啊,你为什么后来没有写出来呢?我说:因为后来小宝就出世了呀!有了小宝,我的时间就变成了碎片,长篇小说是没戏了,也就只能写写博客了。女博士说,有个很有名的作家也说过非常类似的话,这位作家叫卡佛,专门写短篇小说的,是极简主义的代表人物。他说对他写作影响最大的就是他的两个孩子,是他们让他只能写那些“坐下来必须一次就能写完的东西”。
我立刻说,这人真是我的知己啊!我要去买他的书。
于是买了一本卡佛的大教堂,目前似乎也只有这么一本,大概卡佛被引进中国的时间还不长。封面上一张卡佛的照片,我定睛一看,原来这就是我的知己呀。只见他穿着一个皮夹克,长了一张下层贫民的脸。这都是因为他确实一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描写的是下层贫民的生活。他的小说很早就开始获得大奖,但过了很多年他的生活状况才有所改善。改善了没几年他就死了……这个故事会让天下一切思想实际的父母下定决心:坚决不许孩子梦想当思想深刻的作家甚至大师。但其实,卡佛的悲剧只有在美国才会发生,假如在中国,这样的事情就不会发生。
卡佛贫困的重要原因是他家里就穷,娶了个媳妇也穷,他还早婚,早早有了孩子,夫妻二人都工作,但这期间他一直没有间断的事情有三件:上学,酗酒,写作。第一件事在中国就没可能,我们的大学基本上只能全职上,很多课还要点卯。最重要的是,要想上大学,首先你得通过高考,而不是像美国那样申请就行。所以假如卡佛在中国,他多年持续的事情就会只有两件:酗酒和写作。显然,这两件事对收入的影响都没有上学那么大。这样他就不会获得硕士学位,不过大概也不会穷到那个地步了吧。
介绍了半天我的知己,还没介绍他的小说。既然说出了令我引以为知己的话,卡佛的小说自然也是我喜欢的那种类型。每个故事看上去都只是一些生活的片段,仿佛什么都没说,但其实什么都说了,就像生活本身。很多人喜欢大教堂,因为结局有光明的色彩,不像他以往的作品那么让人堵心。我还是更喜欢他那些堵心的作品一点,也说不上为什么,其实大教堂从写作技巧来说的确比以前更强了。也许是因为,卡佛早期作品里的那种深深的绝望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女博士说,她看完卡佛的小说很难受,觉得生活真操蛋(这句粗鄙的话是她原话,我仅作引用,须知道我不是文学青年,讲话不习惯如此直抒胸臆。后面这两个字就用字母代替了)。
我说:我倒没有这种感觉。我看完只觉得十分高兴,因为又发现了一个好作者,看了一本很好的小说。而且我没觉得我的生活CD,我只觉得,美国下层人民的生活很CD。而且他笔下的那些生活,仅仅是CD而已,真正凄惨到堵心人的,还得看中国作家的小说。比如被改编成电影盲井的《神木》。
卡佛除了是我的知己,还是村上春树最推崇的作家,还是更多比村上更伟大但没有村上红的作家最推崇的作家(这句话有点拗口)。也许他的小说在某些人眼里不够精彩好看,因为既没有悬念也没有偶像。这些小说只能作为闷片的剧本,肯定没法改变成电视剧。但他的确是个很好的作家,虽然我看的是中文译本,但透过这些汉字我也能感觉到,他的原文文字一定也如生活一般,在简单的外表下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