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偶是人生中的重要环节
(2009-11-30 12:10:03)
标签:
刘欣婚姻家庭咨询师婚姻咨询夫妻咨询家庭教育咨询情感 |
分类: 爱情心理 |
婚姻家庭咨询师 刘欣
择偶是缔结婚姻、建立家庭的前提,是人生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着恋爱关系发展、婚姻质量及双方一生的幸福。事实上,从择偶到恋爱甚至结婚,相当一部分都是处于“蒙昧”状态,这种状态带给当事人的影响是,有时候热情奔放,有时候沮丧痛苦,对远景没有把握,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
择偶虽然是一种个体行为,但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人们无论是在择偶标准、择偶模式,还是在择偶心理方面都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反映着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特征。迄今为止,人们在择偶的时候还很难把“爱情”作为唯一的标准。社会文化、亲朋好友、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等等,时时都在人们的择偶标准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
一,
择偶即选择自己的生活伴侣,它是建立家庭很重要的一环,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择偶是非常私人化的,它应该是个人去选择自己所爱的人,与别人和社会无关。事实上,婚姻并不完全是个人的事情,会受到许多方面的限制和干扰。择偶不仅仅是一个选择机会和选择自由的问题,它实际上在很多方面都受到社会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否则,外国也不会出现“罗密欧和朱丽叶”式,中国也不会发生“梁山泊与祝英台”式的爱情悲剧了。
尽管年轻人选择配偶的自由和机会越来越多,然而,许多超出个人意志的因素还会限制他们的合适人选的数量。年龄、社会地位、教育背景、阶级、宗教、种族等因素的限制也会使“合适人选”的范围变得越来越窄。
在中国人选择配偶的过程中,亲友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一个人的选择如果不能让周围的至亲或密友满意,这个婚姻就有可能遭到反对或难以如愿以偿。有些自由恋爱的年轻人,完全沉浸在彼此的浓情蜜意中,他们天真地认为任何人也打破不了他们之间的海誓山盟。但是,如果遭到亲友的反对,他们会通过各种途径,以正面的或者隐蔽的做法进行破坏。相反,如果得到亲友的认同和欣赏,亲友们也会用积极正面的反应表达他们的赞同,有时候,还会执意撮合,不理会“强扭的瓜甜不甜”。
二,择偶标准及变迁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对择偶标准下了明确的定义,择偶标准即对择偶对象包括政治因素如社会地位和政治立场,经济因素如财产多少与经济状况,以及其他诸如门弟高低、家庭环境和背景、受教育程度、文化修养、职业、年龄、性格、爱好、贞操、道德品质、有无爱情等因素的重视程度。——可以理解为男女选择结婚对象的条件或要求。国外研究把择偶标准总结为性别、民族、宗教、年龄、健康、相貌、教育、性格、职业、经济状况等因素;国内学者把择偶标准总结为生理条件、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政治观点、宗教信仰、为人品行等。
(1)择偶标准存在性别上的差异
大体上来看,在择偶过程中,女性比男性更加谨慎,要求更加全面和细致。女性较多看重的是男性的社会经济地位,而男性则较多关心女性的容貌和性情;男性更期待对方的生活照顾和顺从,女性往往更关注对方的发展潜能。
另外,两性征婚者的择偶标准也有一些共性,都比较重视对方的素质、温和文静、有爱心、正直、体贴、爱家、兴趣广泛、懂生活、有情趣等,都不太重视对方的职位、职称等条件。综合来看,健康、人品、性格依然是青年男女选择伴侣最为关注的基本条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孝敬老人也是男女双方都特别看重的择偶标准。
(2)择偶存在着群体差异
大学生的择偶标准不太关注经济条件、家庭背景,而更加看重才能、性格、兴趣。城市青年群体更加关注家庭背景、经济条件、事业心和工作能力。例如,征婚青年一般对住房、婚姻状况、身高更加关注,都市女性则最关注人品和发展潜力。
(3)择偶标准存在着时代差异
在几十年前,职业、家庭出身、兄弟姐妹数量、是否有海外关系会是青年人重要的择偶标准,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择偶标准逐渐被人们所忽略。同时随着性观念的开放,明显地发现贞操不再是男性特别是都市男性择偶的重要标准,在婚史、宗教、种族方面也表现得更加宽容。
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开放,金钱、物质被认为是婚姻不可缺少的基础,为异性的美貌、气质所吸引也不再被指责为“生物型”的择偶观。因此,择偶标准对学历、职业、收入、住房、容貌、身材等更加重视和关注。
原来择偶标准体现更多的是“现在什么样”“现在有什么”,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择偶过程中大家更加看重未来,会预期“将来对方会是什么样子”“将来会有什么”,这种现象也意味着择偶逐渐趋于理性、成熟。
三,择偶相关的心理学理论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学者们在个人的心理层面对择偶进行了许多分析和研究,创造了很多理论。这些理论系统地分析和诠释了人类的择偶心理与行为,这些理论仍在后来者的研究中不断改进与完善中。这里,我想主要介绍以下三个理论。
1,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了“父母偶像”理论,他认为儿童在发展过程中有“俄狄浦斯情结”,即男孩会爱上自己的母亲,而把其父亲当成竞争对象来看待,在他长大之后,会选择具有自己母亲个性品质的女性作为自己的伴侣;女孩则正好相反,会选择具有自己父亲个性品质的男性作为自己的伴侣。
这个理论得到了一些社会心理学家的证实,但对这种理论的质疑声也从没有停止过。在亲密关系交往中,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依恋对象。有的,更依恋接近母亲形象的对象,有的,依恋的理想形象更接近自己,有的,理想伴侣的形象更灵活多变。
2,
美国社会学家温奇提出了“需求互补”理论,他不否认择偶需要在年龄、种族、社会经济地位、教育层次等方面相互一致,但他更认同从心理需求和个人动机方面考虑互补性的原则。
温奇认为人们在择偶时主要考虑彼此各种需求的相辅相成,如有支配欲的人想找比较顺从的人作为伴侣;想受人照顾的人往往会选择以照顾他人为乐的人作为伴侣。从人们的思辨角度来看,这个结论似乎很合理,并且也能够解释亲密关系中恋人间交往、互动、持续的一些现象。
这一理论也引来了很多争议,但它对婚姻生活包括双方互相吸引、婚姻质量、婚姻冲突等问题还是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因此,也可以作为择偶咨询中参考的理论之一。
3,
以美国心理学家默斯坦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家对择偶过程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择偶双方关系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以分为刺激、价值和角色三个阶段。
(1)刺激阶段。在这一阶段,双方以“刺激”类的信息决定是否建立关系,将感官的信息作为判断依据,如外貌、年龄、种族等特征。
(2)价值阶段。双方比较彼此的基本价值是否相容,是否有共同语言,是否有相似的信仰等。
(3)角色阶段。此阶段是判断是否深度“兼容”的阶段,双方评价对方是否符合自己的角色期望,在为人父母、居家生活等各项生活任务方面是否保持一致。
以上三个阶段中任何一个阶段出现问题,均会导致关系的解体,当然也有很多夫妻在择偶过程中忽视这些方面的评估和考量,带着问题进入了婚姻,这也为婚姻埋下了隐患。
四,个人因素对择偶的影响
微观上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择偶标准,有个人的喜好。这样的择偶偏好,给每个人都提供了爱与被爱的机会。择偶偏好有好的影响,也有不好的影响。好的影响就是满足了个体多样性的需求,而不好的影响就是也有可能限制了个体择偶的范围。
为了帮助大家找到自己喜欢的“理想恋人”,作为咨询师我想给大家提供以下的建议:
1,尽可能细化“理想恋人”形象。细化的好处是 ,可以将目标明确,减少不必要的盲目与迷惘。
2,握大的方向,接受小的偏离。在约会中不要因为外表、言语因素马上否决对方。如果感觉对方人品、性格还不错,就应该再和对方见面2-3次后再做判断,必要时可以询问朋友或咨询师的意见。
3,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人无完人,在择偶的过程中挑选对方的同时,也要认识到自己的弱势和缺陷。不要求全责备,否则就会陷入“过尽千帆皆不是”的迷惘。
4,
择偶是建立个人幸福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我希望每一个年轻人都能够认真地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综合自己的独有的因素,调整好幸福的坐标,迈开步伐,迎接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