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映画人生 |
文:达达先生
由《画皮》金牌团队制作的《金刚王:死亡救赎》,是一部让人热血沸腾的功夫电影,杨真鉴编剧并监制、罗永昌导演、张鹏动作指导的本片,明显突破了前些年萎靡不振的动作片,以“拳拳到肉”的真功夫一改近年来满是特效的武打桥段,给观众以久违的、全新的视觉和心理震撼,这将第四代功夫片名号打响。
本片的“金刚”不是和美女相恋的野兽(猩猩),而是密宗术语。“金刚”的梵语vajra,影片的英文翻译也用了梵语的用词。用“至坚至利”来形容影片中别开生面的打斗场面实至名归,形容主角金刚王(释延能饰)的意志和力量也恰到好处。当然,对抗性的力量还远不能揣摩创作者的意图,极致的力量我们习惯称为“蛮力”,有时候催化成野蛮和愚蠢,第一部分中出现的两米多高的“狱霸金刚”铁幕雷(姜宝成饰)就是代表。所以,称得上“金刚王”,还必须有智慧。仔细揣摩,这部影片在各方面都颇有用心,尤其在人物的设定和背景的选择方面,既有功夫片、武侠片的传承,又有融合的、开放的创新。
与金刚王同为哈迪斯拳皇神社成员的苍生大介(刘承俊饰)则没有这等“智慧”,他对所谓的哈迪斯精神信仰让他迷失,最终走向灭亡。拳脚的对抗总归是肤浅的,“匹夫之勇”历来不是我们中国人欣赏的,也从来不是武侠片、功夫片表现和宣扬的。我们更强调“匹夫之责”和“师出有名”,金刚王为了救出孩子和各国搏击精英、摧毁哈迪斯,也为了家乡平安、世界和平。
故事中金刚王从哈迪斯训练基地(客家土楼)逃到福建莆田九莲山南少林寺,成为俗家弟子,这是极为用心极为用情的设置。“南少林”在我们的历史上与“抗倭”有着密切的关联。在明代中国福建沿海,皆有倭寇(日本有组织之海盗)为患,大将戚继光和俞大猷曾经驻扎于闽中莆田福清一带。当时戚继光召集了全中国之武术家与当地少林僧人研究出一套对抗日本海盗之拳法及棍法。这些僧人即是南少林的“僧兵”,在《少林武王》、《少林僧兵》、《南少林荡倭英豪》、《南少林三十六房》、《东瀛游侠》等影视剧皆有表现。此次,金刚王作为南少林弟子再次抗日,足见影片的底蕴和远见。
“哈迪斯”的由来也值得把玩品鉴。哈迪斯是希腊神话中的冥王,众神之王宙斯和海王波赛冬的兄长,他是地狱和死人的统治者,审判死人给予惩罚,拥有着强大神秘的力量。神话中,他喜欢黑暗,是一个可怕的、常发出阴险笑声的恐怖无情之神。这些特点成为影片色调选择的依据,训练基地的是封闭的土楼,回廊四通八达,但是无处可逃。到处都是日本武士把门,还有泯灭人性的“死亡”“陪练”“自由”选择。连同苍生大介的眼神也透出冥王的寒气。
“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相信,这部有传承、有创新、有真情的《金刚王》能在国庆档称为观众们的口碑之作。
前一篇:预告里的《神奇》:中国版的创战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