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谁看过这篇博文
加载中…
正文 字体大小:

《雨果》——有关电影的情怀

(2012-05-10 10:25:37)
标签:

影评

雨果

娱乐

文/达达先生

赏《雨果》,一部分人品的是情怀,一部分人爱的是3D和剧情,前者是漫步过电影史的观众,后者则大多是普通的影迷朋友。对这两部分人,《雨果》所带来的体验大不相同,前者是贯通了电影史和电影情感的大集合,塑造的不仅是故事,更是情怀。

《雨果》向梅里爱致敬,就是向电影史致敬,更是向一种传统致敬。这是一种在浮躁中趋于平静的回归,在一片技术流的3D潮流中,马丁·西克塞斯虽玩起了3D,但显然却简单了许多,这部电影的立体效果都恰切的融入到剧情当中,不突兀不刻意。而在3D这种现代技术的包裹之下,却玩起怀旧风,这种看起来的矛盾实际上却是现代人走进电影史的最佳选择,当我们顶着电影里的雨果和梅丽爱一家欣赏他们之前的作品《月球旅行记》时,这种影中影的重叠,现代与历史的交加,是着实让人兴奋的一幕。观众看到的是两个电影,一个是荧幕之上,一个在荧幕之中。荧幕之上的,是现代人看着现代戏,荧幕之中的,是现代人看着过去人看过去过去之戏,这中间的韵味实在是很值得品读。

《雨果》的短板在故事,虽然情怀至上让人流连忘返,但剧情的确拉低了档次。以小男孩的视角去展示整个故事概念不错,但在展示的过程中,却生硬的添加了诸多剧情走向的东西,缺乏了一些合理性。比如小男孩雨果为何会偏执的认为机器人里会藏有父亲给他的唯一秘密,而这个机器人,也只是他父亲找到的,再比如警卫的存在,似乎也只是为了给剧情增加一些紧张感,而多份感情的存在,又都薄弱了故事主线的力量,让《雨果》的故事显得并不那么出色。

但在复原的整体境况之下,《雨果》实在是有着让人目不转睛的力量,电影的初生时期是如何拍摄出让人目瞪口呆的画面,而人们对于这些超越了之前想象力的影像又是如何反应的,《雨果》满足了很多专业影迷的窥探欲,又填补了很多普通影迷的影史知识的某些空白,这一幕,又像极了当初人们观影时看到火车迎面而来的畏惧和惊奇,大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解惑感。因此,《雨果》满足了不同程度影迷各自的需求,在这一点上,显然是成功的。

但是影片既讲了雨果又说了梅里爱,很难去确切的界定电影到底想要探讨的什么,它似乎关注了童真,又着力于展示影史的魅力,既在3D的技术流中徜徉,又要用简洁的技术表达,在这些矛盾中,《雨果》就注定了打不败更加纯粹的《艺术家》,同样在缅怀逝去的无声年代和电影史,但后者的缅怀,简单又直接。

《雨果》难以给人感动,给的只能是怀旧的情绪和浪漫的情怀,本该更进一步挖掘的情感刺激略显单薄,这影响不了《雨果》好看的事实,但人们的期待总是高一点,不是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