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小时》——极致的人生回望

标签:
影评127小时娱乐 |
分类: 映画人生 |
《127小时》有一种独特的气质,这个气质的关键点在于导演丹尼·波伊尔对于镜头语言的独特掌控中一览无余,又在主演詹姆斯`弗兰克的完美演绎中表露无遗。事实上,这部电影很小众,它显然没有《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复杂剧情,整个影片的成败得以依靠的就只能是导演和演员对这个虽残忍却仍充满希望的故事的演绎了。
电影叙述的故事来源于真实发生的事件,名为Aron的探险者因偶然被掉落的石块卡住了自己的胳膊动弹不得,最终断臂求生的英勇壮举。单就断臂求生这一项来说,这个故事的可以深挖的程度就很足够了,在生的渴望死的威胁面前,人们或爆发出惊人的潜力,或者就那样绝望的死去,或者就如本片的主人公一样为生的机会不断的试探。
本片的主体部分,正是Aron求生的整个过程的再度回放,以时间的顺序一点点的挖掘开一个人在死亡面前的各种举动和内心的思想,试图通过这种纪录片式的回忆,让观众产生对于生的思考和欲望的反思。
这正是《127小时》的精华所在,它在展示,虽不揭示却不自觉的启发人去思考。在单人的独角戏中,观众很难不将思考的唯一重点集中在故事讲述的画面之上,于是,在詹姆斯·弗兰克的尽兴表演中,能够投入的观众得到的思考就不仅仅是生死那么简单了。
《127小时》最直白表达的,便是作为一个人在死亡面前的奋力求生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价值,Aron的任何尝试都付之流水,从希望到绝望再到重燃信念的整个故事架构,极大程度的调动了观众的观影体验。也许有人会说,导演营造的紧张感不够,但就影片的类型而言,过度的渲染并不符合当下的场景前提,试想,独自一人在生死线上的拼斗是并不会有多少戏剧性存在的。
丹尼·博伊尔必定也注意到这一点,于是他为电影加入了很多精彩的调剂情节,这些情节,既表现了Aron的顽强,亦为影片的节奏提供了张弛。比如Aron的自我调侃,对父母的念叨,脱口秀的戏仿等等,很明显能够感受到悲情中的感动。对于历来以孝为德的国人来说,在看到Aron强忍疼痛与悲怆感谢父母亲人的时候,恐怕很难不为之动容。
这正是这部电影的情感张力,即便仅仅是一个人在演戏。但影片常常可见的镜头闪回,就通过更多的关键词来构建了Aron这个人物在危难之前的更多内心活动。而这些内心闪现,在我看来,则构成了一部人生欲望的交响曲。
在梳理影片对Aron的心理回放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在抛去了感恩、不舍等等的情感要素之后,Aron的回想中有对性的留恋,有对享乐的期待……Aron此时的心理不难理解,在死亡之前再最后一次的回顾,但这种回顾,却透露了Aron的一种价值观:即对于他或许将亡的人生而言,什么样的回放最为有价值。起码就Aron来说,这些回放包括了食物、聚会、父母、幼时记忆以及性等等,导演在影片中对这些回忆的安排是有思考的,它涵盖了人生的多个重要侧面,表达的就不止是Aron一个人了,而是我们大多数拥有这样价值观的观众了。
正是因为此,《127小时》的价值更加凸显。丹尼·博伊尔的镜头依然炫丽,电影的色调明快,让影片得以不太过低沉,充满了表现的想象力。或倾斜,或诡异,或夸张,在所有的镜头激辩中,一种华丽的视觉观感就由此展开了。而在Aron掉落峡谷的大段场景中,导演通过画中画的形式为本可能沉闷的画面增添了更具可读性的质感。DV画面颜色灰暗,对比原本画面中的色调,就更显得当时片中人物困难的处境,颇具匠心的镜头设计。
很多人都将《127小时》与《荒野生存》相比,但二者的不同显而易见。前者更具希望,后者则试图探讨更具恢弘的人生问题,在死亡的毁灭中开启了更多角度对人生的思考,单就主人公来说,后者所引发的话题也要远甚。不过两部电影都是好电影,瑕疵远不能掩饰影片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