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陈凯歌尴尬的坚持

标签:
影评赵氏孤儿娱乐 |
在贺岁档的四部大片中,唯有《赵氏孤儿》让我感受到了导演的一种诚意与情怀。《赵氏孤儿》的质量并不是最出色的,但也只是屈居于姜文的力作《让子弹飞》之下,而就题材和内涵的比较之下,前者,却更有潜力成为一部经典。
陈凯歌当算是第五代电影人的开山人物,一部《黄土地》诉诸的传统中国,将一个隐藏在人们视野中的乡土社会展示的痛彻心扉。而当第五代导演在时代的裹挟之下逐渐开始更为广阔的电影道路之时,似乎只有陈凯歌还坚持着自己内心的某种信念。
这种信念,大概是源自于陈凯歌那文人的身份和气质。在目前的所有国内导演中,陈凯歌貌似是最具有文化气质的一位导演,《少年凯歌》的文笔,电影中所展示出的气度,流利的英语……陈凯歌是独特的,却独特的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
陈凯歌的电影,似乎一直在批驳着中国的传统文化,《黄土地》、《霸王别姬》、甚至于《梅兰芳》都莫过于此。《赵氏孤儿》也并不例外,经典故事中程婴舍己儿救他儿的故事传递的忠义概念,在陈凯歌的眼里,成了现代观众所不能相信的东西。
于是,陈凯歌在电影《赵氏孤儿》中想做的,是为一个传统故事注入现代内核,一种能够为现代观众所接受的精神。于是,原来故事的改动在所难免,人物形象的修改也是必需之处,传统的搜孤、救孤之后的杀屠岸贾,在电影版中,有了不一样的韵味。
但在我看来,陈凯歌对现代性的过于重视,对传统价值的某种轻视,却恰恰成了终结《赵氏孤儿》精彩的掣肘。
在救孤的过程当中,陈凯歌倾注了大量的笔墨来为程婴这个角色的心理动机做铺垫,讲他的无奈,讲他的懦弱,亦讲了他的坚强。整个过程中,程婴原本的为忠为义的动机,转化成了一种无可奈何的举动。而程婴的角色,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从原著中赵朔家的门客,成了一个普通的医生。
很明显,电影版《赵氏孤儿》的主角,不再是那个赵氏家族的唯一后代,而是程婴这个背后的阴谋家。程婴十五年的隐忍,那句“我要把这个孩子养大,让他们相亲相爱,再把孩子带到他面前,告诉他,孩子是谁,我是谁。”的残酷与冷漠,让观众深刻的体会到程婴在丧妻丧子之后的复仇痛楚,而这种痛楚,在十五年的磨砺之间,显得更加的刻骨。
的确,正如很多人所说的一样,《赵氏孤儿》是只有半部精彩的电影,前半部分的搜孤、救孤情节紧凑,陈凯歌在调度和故事讲述方式的技巧一览无余。没有太多的杀戮,却让观众感到到处是残酷的杀戮,充斥着宫廷斗争的阴暗,也盈满着普通人的悲哀。
无论是海清还是范冰冰,剧中仅有的两位女性主演,都在此处散发了无尽的光辉,而即便是黄晓明,在抢夺赵氏孤儿的那场戏中,也有了颇多的内心独白,好的导演的功力,也许就在于最大限度的让演员发挥。
只是,虽然画面、配乐依旧精彩,剧情进展到后半部分的时候,整个电影就像泄气的皮球一样开始逐渐干瘪。家庭式的合家欢场面,没有了观众所期待的东西。程婴在主动当了屠岸贾的门客之后,陈凯歌就开始着力于描写屠岸贾和赵氏孤儿之间如何递增的感情,这当然可以理解,目的便是为之后的杀戮做下前后对比的铺垫。
但导演表现的手法却有失水准,屠岸贾、赵氏孤儿、程婴构成的三角形太过于和睦融洽,甚至于韩厥亦没有多么出色的表现,原本所期待的阴谋一步步实现的过程不见了,程婴似乎只是成了一个静待计划发生的老看客,他的太过自信在观众看来便成了不真实,也许陈凯歌导演亦有所察觉,于是让复仇最终成了程婴与屠岸贾的死亡之宴。
然而,即便赵氏孤儿在电影中不再是主角,但必要的笔墨也绝非浪费,只是,陈凯歌吝啬的笔墨让赵氏孤儿前后的转变突兀的很,这一切,都还是陈凯歌太关注现代性的祸根。
诚然,陈凯歌是想通过这样一个悲剧绽放人性的光彩,但传统的内核或许在这样一出悲剧中更加适合。他低估的是传统文化队现代观众的影响,放大的是现代人在观影中对所谓的正常逻辑的重视,陈凯歌的格局很大,但他那文人的身份,却似乎总是让他不停的摇摆,既没法选择彻底的靠边站,也没法再中和的道路上找到一条坦途,陈凯歌的困境,似乎也是中国电影的困境。